武打真奇妙(2 / 2)

除此之外,京劇武打特點注意要打得“美”。比如戲台上的鑼鼓點,它本來並不是生活中的真實聲音,隻是人物在動作中感覺到的聲音。京劇就把這種感覺中的聲音加以肯定和誇大。有了鑼鼓點,雙方打起來都可以更加從容、更加得心應手,都可以更加突出、也更加準確地刻畫自己的性格。這樣一來,所有的性格都特色鮮明,因此京劇也就更加美了。

還有,京劇武打不同於生活真實,特別著意實現藝術真實。其實,任何高明的藝術都不能貌似生活真實,然而像京劇這樣孜孜以求去實現藝術真實的,在中國和世界的其他藝術中,還的確不多見。前麵我曾列舉了大家不太容易看懂的京劇武打四種“格式”,下麵我就分別做些講解。

關於“亮相”。為什麼在緊張的武打後,要設置這樣的“暫停”?因為動和靜必須相互映襯著才能各自鮮明。雙方打得風雨不透,固然說明戰鬥緊張,但畢竟讓人眼花繚亂。如若時間一久,觀眾繃緊的心弦也就會鬆弛下來。設置“亮相”,就是讓心弦即將鬆弛的一刹那,猛然再轉換一種節奏——這時的靜,或許就比剛才的動還要激動醒目。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此時無聲勝有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刀下場”或“槍下場”。敵人早跑了,初步獲勝的人不去追趕,還留在原地把自己的兵刃揮舞不停,這樣做弄不好就會前功盡棄。其實,這樣處理和藝術的辯證法有關。當雙方對打時,動作幾乎都是相等和相對的,節奏、尺度、力量幾乎沒有大的不同。這時,被突出的是“棋逢對手”的一麵,表現了勝利的來之不易。然而,當把敵人擊跑之後,勝者如果急忙去追,一旦趕上了,又得重新開打,而開打又將是“棋逢對手”的延續——如果總是這樣,觀眾必定感到極大的失望。因為這時,觀眾對勝者的獲勝還“意猶未盡”,還希望勝者再顯示一下八麵威風,所以他們在看過緊張的“雙打”之後,還渴望再看勝者的“單打”——“刀下場”或“槍下場”。

關於“打連環”。這同樣是藝術的辯證法所導致。京劇中的武打,大多是人和人的直接交手,所顯示的功夫,內行稱為“把子功”。而“打連環”所體現的,隻是單個人的騰越技巧,這個人與那個人並不直接接觸,所顯示的功夫,大體來自另一門“毯子功”。

關於“打出手”。這種技巧是近幾十年才漸漸興起來的。北方的京劇演員,本來隻重視招式、功架是否標準,似乎從沒想到兵刃在武打時,還可以離開手的把握——把偶然的“失手”變成出乎觀眾意料、又贏得滿場歡呼的必然劇場效果。是南方的京劇演員想出了“打出手”的點子,這就使場上氣氛更加熾熱、火爆。交戰雙方直接的接觸,如果算是實;間接的接觸——“打出手”,就可以算作“虛”。北方的演員最初不太承認南方的這一發明,認為是“胡來”。但人家舞台上虛實相映,的確好看,於是久而久之,“打出手”也就被整個京劇界接受下來。現在能被“出手”的,不僅有各種兵刃,還可以有舞台的各種小道具。而接“出手”的部位,除了人體的腿腳、手執的刀槍外,又增加了大將的靠旗。用靠旗“打出手”,難度顯然要大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