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著書立說(1 / 1)

孔子晚年能順利歸魯,得益於他的弟子。

魯哀公七年,吳與魯在於鄫會盟,魯國被迫進獻厚禮,吳國還要求魯國的執政大臣季康子去朝見,幸虧子貢從中交涉,才免受屈辱。第二年,吳國攻打魯國,又是以有苦為首的七百勇士誓死抵抗,才打退吳兵。魯哀公十一年,冉求率領“季氏之甲”擊退齊軍,立了戰功,深得季康子賞識。冉求極力向季康子推薦孔子。季康子便派人帶了重禮迎孔子回國。

孔子回魯以後,魯哀公和季康子以“國老”之禮相待,並向他請教治國之道。但季康子的施政方法卻與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相悖。季康子對魯國盜賊眾多表示擔憂,向孔子求教如何治“盜”,孔子卻說:“如果你自己沒有貪欲,那麼即使給予獎賞也不會去偷盜。”這實際是諷刺季康子的窮奢極欲。

魯哀公十四年,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國相田常殺死了齊國君王簡公。以下犯上,以臣弑君,這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大逆不道。所以他拜見了魯哀公,請求出兵伐齊。但魯哀公卻說:“齊強魯弱,怎麼能去討伐呢?”讓他去找執政的季康子商量。

季氏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均與孔子政見不和,又經常受到孔子的批評和諷刺,當然不會理睬孔子。

孔子由於一再在政治上遭受冷遇,在晚年便把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業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獻,作為教授弟子的課本。

孔子時期,周室衰微,禮樂敗壞,《詩》、《書》等典籍殘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禮儀製度,重新編成《書傳》,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時期,按曆史時序排列史事。考察了夏、殷以來禮製增減的情況後,孔子說:“從此之後,即使過了百代,禮製的增減情況都可以把握,不外乎是文彩和質樸的交替。周朝借鑒夏、殷兩朝的禮製而確定自己的禮儀製度,真是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禮製。”《書傳》、《禮記》都是孔子編訂的。

古代留下來的《詩》有上千篇,孔子刪去重複的部分,選取可以用於禮儀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詩經》又稱“《詩》三百”。孔子將這些詩全部配樂,禮樂製度從此才得以稱述,使得王道完備,六藝齊全。在編著《詩》時,孔子闡發了他的文學觀念:《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既符合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又規定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文學創作方向,另外,他還提出“興、觀、群、怨”的詩學理論,闡釋文學的社會功能,對後世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孔子晚年喜好《易》經,反複研讀,以至於“韋編三絕”,就是把串竹簡的皮繩都磨斷了三次。作為《易》的組成部分的“十翼”,即解釋經文的傳文,有人說是孔子所作,有人說是後人假托孔子之名作的,但都與孔子有關。

《春秋》本是魯國的編年史,孔子對其進行加工訂正。據說在寫作《春秋》時,孔子該寫就寫,該刪就刪,連子夏等人都不能插嘴。孔子說:“後世人知道我孔丘是因為《春秋》,而怪罪我孔丘也是因為《春秋》。”

可以說,在先秦時代所有的學派和學者當中,孔子在保存、整理古代文獻方麵,作出的貢獻最大。他對保存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遺產,具有不朽的功績。這些文獻,如《詩》、《書》、《禮》、《樂》,後來都被孔子作為教學內容傳授給弟子。然而厄運並沒有放過他。孔子六十九歲那年,他的獨生子孔鯉死了,老年喪子,乃是一大哀事。第二年,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淵也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再下一年,在衛國當官的子路在宮廷鬥爭中被株連,慘死於衛國政變。

《四書》書影

杏壇

位於孔廟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甬道正中,原為孔子舊宅教授堂遺址,宋時將此堂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整個建築玲瓏典雅,為孔子從事教育活動的重要標誌。

《五經》書影

《大易粹言》十二卷

獨子和兩個心愛的弟子相繼死去,使孔子在感情上遭到重大打擊,他在子路遇害的次年,就在悲痛的境遇中病倒了,從此一病不起。

一天,他強撐著,拄著拐杖到戶外散心,子貢來看望他。孔子深情地說:“賜,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啊?”接著又歎息著唱道:“泰山就要崩塌了!梁柱就要折斷了!哲人就要凋謝了!”一邊唱一邊潸然淚下。接著,他又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張。夏人死後棺木停放在東麵的台階,周人死後棺木停放在西麵的台階,殷人死後棺木停放在廳堂的兩柱之間。昨天傍晚,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本來就是殷人啊。”七天後,孔子與世長辭。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於公元前479年去世。

孔子逝世後,魯哀公致以表示哀悼的誄詞,然而這些身後榮辱對孔子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