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戰國末期人,商賈出身。因輔佐秦始皇登基有功,被秦始皇尊稱為“仲父”,任秦國相國,一時權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為了給自己留名,他讓府中食客編著了一本《呂氏春秋》,這本書形式統一但內容多樣,從而開創了雜家體例。後因嫪毐一案被免去相職、遣散封地。怕其造反,秦始皇寫了一封信嚴厲斥責呂不韋,受到威脅的呂不韋飲鴆自殺。呂不韋的一生,充分體現了其作為商人的特點: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為利益所驅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損害,便奮起反擊,結果,他與嫪毐的爭鬥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
一、奇貨可居
在呂不韋出生之時,衛國日漸衰敗。為求發展,大約在公元前265年,呂不韋便來到向往已久的趙國國都邯鄲。邯鄲城的繁華,讓呂不韋眼花繚亂。他一邊花天酒地,流連於歌樓舞榭之間;另一邊也沒有忘記他是為獲取財富而來的,是要搜索一種能大大盈利的商品。
很快這個能給他帶來一本萬利的人被呂不韋發現了。當時秦公子異人正在趙國為人質,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間派人到對方為人質,多數是為相互聯合抗秦;而秦與六國交換人質,則是所謂的“遠交近攻”的策略。
讓異人充當這個倒黴的差使是有來由的。他的父親安國君原來不是太子,公元前267年,原立太子早逝,安國君才坐上太子之位。然而秦昭王長壽,直到安國君五十三歲時才離開人世。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而異人隻是其中一個,而且不是長子又不受寵。異人來到趙國後,在秦趙兩國關係友好時,秦王孫異人自然被奉為上賓,可一遇兩國關係緊張,他就成為階下囚。
初到邯鄲,呂不韋就聽說有一位秦國貴族困居在此,經過多方探聽,他把異人的身世、家庭關係、目前處境及其他方麵了解得一清二楚。後來,當呂不韋見到這位落魄的王孫時,憑他年經商的經驗,一眼就看出:多方尋覓的人才就在這裏!不由得脫口而出,留下一句名言:“此奇貨可居。”呂不韋趕回家稟告父親,自己找到了可盈利的“奇貨”。
呂不韋像
戰國時期貴族服裝複原圖
戰國時期紡織業有了很大發展,首先發明了腳踏板織布機;可手腳並用,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其次,提花工藝和刺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紡織品的質量提高。
公元前262年,呂不韋又一次來到邯鄲,他來到了異人的住所,與異人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並說他願意傾其所有資助異人實現遠大抱負。異人聽後感恩戴德地說:“如果您的計劃能實現,我當了秦國的國王,秦國一定歸我倆共有!”
呂不韋與異人敲定後,立即照計劃執行。他先拿一部分錢財供異人結交賓客、朋友,以積蓄力量,準備回國奪權。而呂不韋自己則攜帶奇珍異寶,向西奔秦而去。來到秦國,他很快就結識了受寵的華陽夫人的胞弟陽泉君,向他們遊說了一套可以使他們避災得福的辦法。當呂不韋將在邯鄲與異人策劃的方案和盤托出時,陽泉君大喜,急忙轉告姐姐,使華陽夫人明白了“以色事人”不能長久,“年老色衰”就會失勢的淺顯道理。
無子的華陽夫人於是決定收異人為兒子,並誘勸安國君立異人為繼承人。既然地位變了,異人當然不能再當人質了。呂不韋施展他遊說的本領,使趙國同意送異人回國。正當異人和呂不韋歡天喜地打點行裝準備回國之際,不料秦趙間“長平之戰”發生了。趙王改變主意,禁止異人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