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1902年出生,湖南衡山(今衡東縣)人,曾任紅4軍第2縱隊政委,紅4軍代政委、政委,紅1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大學一科政委,八路軍115師政委,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政委,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副政委,東北軍區第一副政委兼東北野戰軍政委,解放軍第4野戰軍政委,第4野戰軍兼華中軍區第一政委,中南軍政大學政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上將蕭華,曾賦詩頌揚羅榮桓:“政治工作稱巨匠,古田會議耀蒼穹,大公無私虛懷穀,心貼幹群好作風。”羅榮桓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在幾十年戎馬生涯中,多次在軍隊中擔任政委職務,為爭取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的勝利,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 軍中黨代表

羅榮桓是湖南衡山縣(今屬衡東縣)人,1902年11月26日出生,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學讀書,背叛了自己的封建家庭,毅然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決定派遣羅榮桓等400名忠誠堅定的學生,到各縣擔任農運幹部,羅榮桓被派往鄂南的崇陽、通城一帶從事農運工作。

南昌起義後,毛澤東於1927年9月9日,領導和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羅榮桓就是秋收起義的參加者。參加秋收起義之前,羅榮桓是一個書生,曾在青島大學求學,但他上過的惟一同軍事沾點邊的課是拳術,這門課的教員姓孫,曾在張宗昌部隊當過教官。不過,當時羅榮桓對此並無興趣,他拳術沒有學會,對軍事也基本上是門外漢。可是,參加起義軍之後,當時的鬥爭形勢卻立即將他推上了硝煙彌漫的戰場。他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對部隊的那一套,從戰場到操場,從列隊出操到內務管理等,尤其是部隊的政治工作逐漸地熟悉起來,直至成為共和國元帥,成為一名軍隊政工巨匠。

秋收起義前夕,羅榮桓擔任通城崇陽農民自衛軍的黨代表。通城是湖北省南麵最突出的一個縣,東臨江西修水,西界湖南臨湘,南接湖南平江。幕阜山橫亙於縣南,像一道天然屏障,成為湖北同湖南、江西的天然界線。

羅榮桓到達通城後,首先開始進行農民自衛軍的組建工作,這是羅榮桓第一次從事武裝動員工作,也是他從事軍隊政治工作的開端。因為農民生怕被打倒的土豪劣紳回來進行報複,積極分子都願意武裝自衛,加上從當地武裝那裏獲得了不少槍支,農民自衛軍的組建工作一開始比較順利,上千名農民報名參加了自衛軍。然而,這支隊伍並不鞏固,不久在和當地民團的戰鬥中被打散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羅榮桓認真總結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決心把這支隊伍重新組織起來。

正當羅榮桓在通城忙於組織農民自衛軍時,傳來了南昌起義的消息。又過了不久,上級派人來通城傳達了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的決定和湖北省委的秋收起義計劃。湖北省委計劃以農民運動開展得最好的鄂南區作為重點,要求各地黨組織立即散發標語傳單,領導農民抗租抗稅,打倒土豪劣紳;搜集武器,成立農民自衛軍;製作旗幟標語,準備在9月10日以前開始起義。

根據湖北省委的部署,羅榮桓研究了如何組織農民自衛軍攻打通城的問題。羅榮桓利用原崇陽縣民團改編而成的崇陽農民自衛軍的力量,智取通城,不費吹灰之力,活捉了守衛通城的民團首領劉秀坡,繳了民團的槍。接著,羅榮桓立即在通城縣衙門口召開了通城、崇陽農民自衛軍成立大會,宣布通城、崇陽農民自衛軍正式成立,王武揚任自衛軍總指揮,羅榮桓任黨代表,劉繼宋任參謀長。自衛軍下轄兩個大隊:一大隊是通城農軍,大隊長肖力;二大隊是崇陽農軍,大隊長葉重開。成立大會結束後,自衛軍的幹部們又研究了具體分工。隊伍裏缺一個管帳先生,大家感到羅榮桓是大學生,建議由他兼管財務。羅榮桓一貫不善於理財,也不喜好理財,但考慮到這是革命的需要,仍然愉快地接受了這一任務。於是,他除了作黨代表外,又兼管著一隻盛錢的小箱子,他走到哪裏,就把這隻小箱子提到哪裏。

農民自衛軍組建後,羅榮桓率領這支隊伍到達修水,這支農軍被編為秋收起義軍暫編第1師師部特務連,羅榮桓任特務連的黨代表。從此,羅榮桓參加和領導的通城暴動彙入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洪流。

羅榮桓等到達修水時,中央特派員、全權負責湖南秋收起義的黨的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知道了暫編第1師的情況,隨即在安源張家灣召集會議,決定以暫編第1師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作為秋收起義的主力。起義軍的第1團和第3團建製不變,又將安源工人糾察隊及萍鄉等地農民武裝編為第2團。

按湖南省委的起義計劃,9月9日各路大軍同時開始行動。第1團攻平江,第2團取萍鄉、醴陵,第3團打瀏陽,得手後,向西發展,然後以長沙工農起義為內應,相機奪取長沙。起義的口號就是“第三次攻打長沙”。9月8日,起義軍總指揮盧德銘攜帶中央關於湘贛秋收起義的指示回到部隊。9月9日清晨,師、團、營、連各級都打起了新製作的紅旗,旗幟中央是黃色的五角星和鐮刀、斧頭、槍的圖案,戰士們發了印有鐮刀、斧頭、槍圖案的紅袖章。

秋收起義打響後,羅榮桓率領特務連隨師部行動。這時,已經過了中秋。山區的早晚,雖然有了涼意,可白天仍然非常悶熱。山中草林叢生,蚊子大而多,許多戰士染上了瘧疾。部隊無醫無藥,病號也隻好硬撐著行軍。沿途村莊不多,人煙稀少,經常尋不到糧食,隻好頓頓以南瓜充饑。有些人吃不了這個苦,有些人經不住失敗的考驗,一路上紛紛開了小差。羅榮桓走在隊伍的後麵負責收容,他和大家一樣饑渴勞累,但仍然堅持幫病號,幫掉隊的戰士背槍,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可是,這一支小小的起義部隊,在強大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究竟要到哪裏落腳,能不能堅持下去,怎樣才能堅持下去,羅榮桓和大家一樣,此時也心中無數。無論是他的模範作用還是嚴密監視,都未能遏止開小差之風,而這正是當時包括羅榮桓在內的許多幹部十分焦慮的問題。

起義之後的9月19日,部隊到達文家市。師部和第1團原有2000多人,這時隻剩下幾百人,羅榮桓率領的特務連還剩下七八十人。毛澤東建議放棄“取瀏陽直攻長沙”的原定計劃,繞過萍鄉向羅霄山脈轉移,以保存武裝力量,總指揮盧德銘表示同意。部隊從文家市出發,羅榮桓帶領特務連當前衛,轉向東南,第1團在蘆溪附近遭敵人伏擊,部隊倉促應戰,傷亡很大。在這危急的時刻,盧德銘挺身而出,帶了一個連占領了路旁一個高地,掩護部隊衝出了伏擊圈,但盧德銘卻不幸中彈犧牲。

羅榮桓懷著悲憤的心情繼續帶領部隊轉移,進入武功山區後,終於擺脫敵人的尾追,9月29日到達永新縣三灣村。

三灣地處湘贛邊界的九隴山區,是茶陵、蓮花、永新、寧岡、四縣交界的地方,由陳家、鍾家、上李家、下李家和三街組成,合稱三灣,在山區算是一個較大的村子。然而,真正使這個偏僻山村名聞遐邇的,卻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羅榮桓率領部隊還沒進村,就看到門口的三棵合抱的大樹,兩棵是樟樹,一棵是楓香樹,綠葉紛披,鬱鬱蔥蔥,亭亭如蓋。樹下是一片開闊地,這就是後來十分著名的楓樹坪。

部隊進村後,卻不見炊煙,不見人影。原來老百姓聽說來了兵,都躲進了深山。羅榮桓帶特務連上山,向老百姓喊話,說明了起義部隊的性質,動員他們回來。

第二天,部隊在楓樹坪進行了整編,工農革命軍第1師縮編為一個團,羅榮桓仍被任命為特務連黨代表。

在“三灣改編”中,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支部建在連上”的講話。毛澤東指出:“為了加強黨的領導,要把支部建在連上,連上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整個部隊由前敵委員會領導。在部隊中實行民主製度,官長不準打罵士兵,官兵待遇平等。為了保障士兵的民主權利,建立各級士兵委員會。”

羅榮榮桓清楚地記得,在這次會上,針對少數人的悲觀動搖情緒,毛澤東提高了聲調說:“敵人隻是在我們後麵放冷槍,這有什麼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有兩隻腳,我們也有兩隻腳。賀龍同誌兩把菜刀起家,現在帶了一軍人。我們還不隻兩把菜刀,我們有兩營人,而且都是起義後留下來的骨幹,還怕幹不起來嗎?”

毛澤東的話像一股清爽的風,拂去了大家心頭的陰雲。官兵們疲憊、憔悴的麵容上又有了喜色,眼睛裏閃出了希望的光芒。

“毛委員不怕,我們怕什麼!”

“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我們幾百人更要轟轟烈烈幹它一場!”

羅榮桓看到這支即將垮掉的部隊又振作起來,會心地笑了。許多年後,羅榮桓在回顧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曆史事件時寫道:“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定了黨對軍隊的領導。當時,如果不是毛澤東同誌英明地解決了這個根本性命題,那麼,這支軍隊就不會有政治思想,不會有明確的行動綱領,舊式軍隊的習氣,農民自由散漫的作風,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結果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所消滅,也隻能變成流寇。”從此,羅榮桓便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擔負起了軍隊政治工作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