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梁山泊”的新版本(1 / 3)

br \/>“落草為寇”這件事往大了說就是揭竿而起,往小了說就叫劫富濟貧,就看這個人是想當個土皇帝,還是想當個山大王。但無論如何,“為寇”這種事情和傳統的孔孟思想是有著直接衝突的,所以一直是辱沒門風的事情。直到陳勝吳廣和施耐庵的出現,前者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革命性口號,後者則給出了“替天行道”的金字招牌,於是,“為寇”變得那麼冠冕堂皇而又義正辭嚴,哪還用像周武王起兵的時候費盡心思搞出“鳳鳴岐山”的行為藝術?

(一)

但凡亂世,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時局越是動蕩,去山上當賊的人就越多。哪怕是到了近代的民國,軍閥混戰的時代老百姓找活路的方法還是上山去當土匪,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叫“山東的響馬山西的賊,河南盡出溜光錘”,中原地區都已經民不聊生,更不要說別的地方了。不過,這句話雖然流傳很廣,但當時土匪最為猖獗的並不是這些地方,而是東北。少帥張學良在回憶錄裏講道:“那時的東北,當土匪好像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往往有這樣的問話:哎,朋友,今晚上幫幫忙好吧?今晚要出去搶點兒。”

而且在東北的土匪裏,是不分老幼、不分男女的,當時的人隻要過得揭不開鍋蓋了,去院子裏提溜起一把耙子就上山投了匪。所以曆史就是這樣,它走著走著,就倒了個,老百姓動輒就要上山去當土皇帝,而在紫禁城裏的皇帝反倒是過得憋屈。清朝末年的世道就是這樣,生逢亂世,上麵當官的橫征暴斂,下麵當匪的打家劫舍,老百姓當不了官自然隻能去當匪。

清政府對匪患非常惱火,責令遼東官員進行整治,可是這些天天抽著鴉片的官老爺,哪對付得了林海雪原裏的土匪啊?當時最流行的是“師夷長技以製夷”,用洋人的玩意兒對付洋人,官老爺們就尋思著為什麼不來個用土匪對付土匪呢?那就得找個靠得住的,還幹過土匪這營生的,當然,這個人的能力還得出色。官老爺們擰著眉毛想了會兒,就把目光落在了張作霖的身上。於是,時任盛京將軍的趙爾巽就和新民府知府沈金鑒商定,提拔張作霖成為統帶,讓他負責剿滅遼東匪患的具體事宜。

趙爾巽和沈金鑒並不知道,他們就此開啟了張作霖亂世梟雄的傳奇一生,這個光頭東北佬從此就要開始縱橫遼東、定鼎中原的征途,直到走進紫禁城抵達人生的頂峰。張作霖生在一個普通的東北人家,和北洋係的其他軍閥不同,他沒有文人背景,他的父親名叫張有財,從這個名字你就能知道,張作霖的家庭是多麼渴望擺脫平庸。張有財是個遊手好閑的人,早先靠著開小雜貨鋪賺了點兒錢,但是賺的沒有花銷的多,入不敷出久了雜貨鋪也就倒閉了。雜貨鋪倒閉以後,張有財又不願意去幹繁重的活兒,就開始在街上晃蕩,後來就迷上了賭博和吸鴉片煙。

當時的張作霖還沒有在社會上曆練過,非常羨慕那些能夠識文斷字的同齡孩子,所以他經常跑到附近的私塾去聽課。私塾先生名叫楊景鎮,有一天他發現了偷偷伏在窗外聽課的張作霖,好奇之下,就叫進來詢問緣由。張作霖就把家裏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訴給楊景鎮,楊景鎮覺得張作霖這麼喜歡讀書識字很難得,就免費讓他到私塾聽課,還贈送給他紙筆。這一段私塾經曆對張作霖來說意義非凡,後來張作霖當上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還專門請楊景鎮到奉天自己家裏開設了私塾。不過可惜的是,張作霖的私塾隻念了三個月,因為三個月後,張作霖的家裏發生了一件事:他的父親張有財死了。

和大部分的賭徒一樣,張有財賭博有個特點:逢賭必輸。雜貨鋪關閉以後,張有財的收入就微乎其微,單是靠名字裏美好的期望是不能換來錢的,所以在賭場裏欠下的債就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張有財再到賭場去推牌九的時候,老板帶著幾個平頭壯漢攔在了他的麵前,打開賬簿告訴他已經欠下了多少銀元。張有財也幹脆,反正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債主一看張有財這麼窮,錢是要不回來了,那就要他的命吧!於是,張有財就讓債主給活活打死了。

張作霖的個子不高,又不會什麼手藝,初入社會的他,一時之間也找不到什麼事情做,於是就開始靠賣燒餅為生。雖然賣燒餅賺不到幾個錢,但手裏多少有了點兒餘錢,加上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張作霖沾上了他父親的惡習:賭博。其實在小的時候,張作霖就經常跟著他父親張有財出入賭場,耳濡目染,也開始流連在賭桌上。這一上賭桌,張作霖就很難下來,賣燒餅賺到的幾個錢經常一眨眼就輸掉了。

張有財死的那一年,張作霖隻有十三歲,他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妹妹。父親一死,張家的家境就更是雪上加霜。張作霖的母親王氏畢竟是一個弱女子,要照顧四個孩子談何容易,於是她隻好帶著孩子投奔鎮安縣(現遼寧省黑山縣)小黑山附近二道溝娘家。但是王氏的娘家也不富裕,平白添出五張嘴來,家裏的日子也很快就揭不開鍋了。張作霖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很快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指望家裏了,他決定到社會上去混口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