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身綠林:刺激的日子刺激地過(1 / 3)

張作霖這個人,不管放到哪個年代,都屬於“沒事瞎折騰”的典型。史書上講到那些嘯聚山林的綠林好漢,大多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沒有幾個人在家裏過得好好的,然後出去當土匪的。哪怕是在民初的東北,土匪成患,大多也是因為窮困潦倒,不得不鋌而走險。但是落草之前的張作霖呢?有一份正當職業、有一技之長,上有老下有小,怎麼看過的都應該算是小康生活,但就是這樣一位不愁吃穿的人,居然要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要去當土匪。

(一)

張作霖當時所在的遼西,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成了三不管地區,開始出現大量的土匪。東北人管土匪叫“胡匪”或者是“胡子”,稱土匪頭子為“綹子”。關於這個稱呼的由來,有兩個傳說:一是說土匪多是嘯聚山林,因為要躲避政府和地方武裝的圍剿,所以經常躲藏起來,也就顧不上打理形象,所以就長出了亂糟糟的胡子,一看長相就是土匪;二是說當初東北土匪的祖師爺搶劫的時候,為了起到恐嚇作用,也怕被其他人認出來,就會身穿奇裝異服,並且在臉上掛著假胡須。不管是其中哪種解釋,都說明“胡子”意味著一種凶神惡煞的形象特征。

每到冬天,土匪都會躲起來“貓冬”,春天冰雪融化之後再出來打家劫舍。土匪管搶劫叫“砸窯”,搶劫大戶人家就叫“砸響窯”。土匪人多,又需要馬匹又需要槍支,單去搶劫貧苦老百姓是不行的,因此隔三岔五就會砸一次“響窯”。於是,害怕被土匪侵擾的大戶人家就聯合起來出錢,資助當地的一些勇武的青年組成自保的地方武裝,當地稱之為“大團”。所以,後來有人說張作霖是土匪出身,多少有點兒冤枉他,因為張作霖最早做的其實是維護地方安全的事務,到後來才客串了兩天土匪,但也是因為生計所迫打兩天臨時工,但說張作霖是綠林出身卻是沒有錯的。

在趙家廟附近經常有土匪出沒,張作霖的嶽父趙占元就與當地其他幾戶地主合計著建立一個大團。張作霖聞訊之後,就親自跑去見嶽父,表示自己願意承擔起維護地方安全的責任。趙占元自然很高興,張作霖畢竟是在毅軍裏當過兵、打過仗的,由他率兵可以保證訓練規範,戰鬥力多強不好說,有模有樣至少是沒有問題的。於是,趙占元就聯合趙家廟的幾個地主,湊了些錢,交給張作霖,讓他去招募鄉勇。因為做獸醫的緣故,張作霖經常跟綠林道上的人打交道,也認識不少當地的鄉勇,所以拉起隊伍來不是問題。加上他平素就仗義疏財,很多人也願意跟著他。

沒有幾天,張作霖就拉起了自己的大團,一共有二十餘人,當上了小頭目,陸續將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都負責起來。關於張作霖這支大團的戰鬥力,看起來是不錯的,因為據說在張作霖拉起隊伍之後,附近的土匪都鮮少到趙家廟來,偶爾流竄過來的幾夥土匪也很快被擊退。張作霖將自己所負責的地區稱為“保險區”,並要求自己的隊伍在“保險區”內必須遵章守紀,積極維持治安。張作霖的這支隊伍,完全是按照正規部隊的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戰鬥素養雖然比正規部隊還要差很多,但是對付由烏合之眾組成的土匪還是綽綽有餘的。加之張作霖對這些鄉勇要求嚴格,受到地方鄉紳的支持和歡迎,大團得到的經費支持也日漸充足,從而保證了戰鬥力。

不過,雖然在自己的“保險區”裏奉公守法,但出了自己的地盤可就不好說了。碰到手頭緊張的時候,張作霖也會帶著自己的大團出去搶點兒。關於東北土匪的這種情況,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類似之處,古代有“官匪一家”之說,因為大團這種組織,是有匪才有團,如果這個地區沒有匪了,大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所以大團之間也互相串串門,你來我這裏砸窯,我把你打跑了,顯示我在地方上的價值,當然,也不讓你白來,順手拿走點兒雞零狗碎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等到你那邊長時間沒有土匪滋擾,我就過去放兩槍,也自你那邊提點兒雞零狗碎回來,這樣土匪不斷,大團也就不會絕。

但是自張作霖的大團拉起來以後,遠處的土匪就不敢越界來滋擾了,而鄰近的村子也都來找張作霖,出錢將自己的村子劃入“保險區”,張作霖管轄的範圍由此不斷擴大,達到了二十多個村子。同時,張作霖的名聲也越傳越廣,在東北的綠林道上算是一個有點兒名聲的人物,江湖上的朋友說起來,也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物。在趙家廟拉大團,應該算是張作霖江湖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也是在此間,張作霖結識了錦西紅羅山的土匪頭子湯玉麟。湯玉麟是遼寧阜新人,字閣臣,1871年7月生於四道橋子(今新民鄉,也有說生於遼寧義縣稍戶營子霍家溝,即今太平溝),少年時因家貧無錢讀書,遂給地主家放牛羊,後來趕車為雇主運送貨物,習得一手好槍法。一次外出運貨時被土匪搶劫,遂到大淩河投奔苑四、苑五兄弟落草。此後羽翼漸豐的湯玉麟離開大淩河,到錦西紅羅山招兵買馬,甲午戰爭後一幫潰敗的清軍投到湯玉麟的山寨入夥,使湯玉麟成為遼河流域有名的“大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