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身綠林:刺激的日子刺激地過(3 / 3)

(三)

馮德麟怎麼會得罪俄國人呢?這裏得說說馮德麟的大團成立的時代背景。話說甲午中日戰爭中清廷戰敗之後,清廷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給了日本。日本占據遼東半島,就傷害到了其他列強的利益,於是,俄國、德國和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史稱“三國幹涉還遼”。1896年,俄國與清廷簽訂《中俄密約》,其中就包括修複中東鐵路權。在簽訂之後,俄國乃出兵進入東北。遼西鄉紳為了保護家產,於是紛紛組建堡防、鄉團、聯社會,一來是對抗土匪,二來則是阻止俄國人。

而且馮德麟阻擊俄軍,是得到清廷支持的,至少是默許的,據說資助馮德麟的劉東閩曾專門到奉天為馮氏請命。所以,馮德麟便大張旗鼓地對抗俄國人,加上政府的默許,他的隊伍也就越來越壯大。1901年2月,俄國派出馬隊突襲小北河附近的馮德麟武裝,馮德麟被捕,並被流放至庫頁島。張紫雲把這件事告訴張作霖以後,張作霖就有點兒傻了,因為自己這一路本意是要去投靠馮德麟的,馮德麟已經被打敗,必須得調整自己的計劃了。

說起張紫雲對張作霖的印象那是相當不錯的,據書中講,張作霖“北人南相,眉清目秀,且行止有矩,談吐不俗”,所以就有意讓張作霖留下一起維護地方安全。八角台(今屬台安縣)在當時是個大集鎮,這裏的商號大大小小有五十多家,如果在這裏組建大團,靠張作霖的本事,肯定比以前在趙家廟時候的隊伍更壯大。張紫雲一片盛情,但張作霖卻不知道該怎樣答複,因為就在張作霖抵達八角台之前,這裏已經有了一個大團,領頭的人名叫張景惠。

張景惠是八角台本地人,字叔五,青年時代跟隨其父賣豆腐為生。張景惠的性格比較粗獷,喜歡結交朋友,經常出入賭場,這一點跟張作霖倒是頗為相似。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張景惠在八角台商務會長張紫雲的支持下,拉起了大團,命名為“自衛團”,並且親任首領,為八角台當地的商號看家護院、維持秩序。張作霖雖然名動一方,畢竟是外來的人,有道是“強龍不壓地頭蛇”,張景惠則是本地土生土長的,他自然不能搶張景惠的營生。

哪知道,張景惠也聽說過張作霖,獲悉張作霖到了八角台,也趕來見麵。張作霖和張景惠二人性格相投,可以說是一見如故,張景惠雖然比張作霖長幾歲,但卻甘願擁護張作霖擔任八角台自衛團的首領,而自己當副手。張作霖自然要推讓一番,但耐不住張景惠的勸說,遂決定留在八角台。於是,張作霖便擔負起八角台的治安,並將自己帶來的四十餘人也編入自衛團,而張景惠則唯張作霖馬首是瞻。

果不其然,張作霖擔任自衛團的首領之後,自衛團的麵貌煥然一新。首先,訓練就不一樣了,張景惠原來當頭的時候,就是練練打槍,跟一班地方上的烏合之眾沒有什麼區別,張作霖接手之後,訓練變得正規,強調軍容軍紀。其次,因為張作霖在綠林道上的名聲,其他地方人數不多的大團也投奔而來,還有一些土匪,也慕名來投奔,加上八角台商戶眾多,錢不成問題,自衛團的規模很快就變得更為壯大。而在投奔張作霖的人中,有一個人頗得張作霖的賞識,他名叫張作相。

張作相生於錦州義縣雜木林子村(即今遼寧省錦州淩海市班吉塔村),幼時讀過三年私塾,因家貧輟學,後因族兄遭仇人殺害,他怕受牽連流落奉天。在奉天時,張作相幫人打短工,也做泥瓦匠,生活困苦,經常遭人欺淩,於是生出落草為寇的念頭。隨後,張作相潛回雜木林子,與本村的另一人聯手殺死害他族兄的仇人,率領幾個人逃出,自此拉杆子做了土匪。張作相的隊伍人數一直不多,所以當了土匪也屬於到處遭人驅趕的那種,他聽說張作霖在新民府八角台拉大團,就帶著自己的人投奔了張作霖。

在張作相入夥之後,張作霖的隊伍就比之前在趙家廟時還要壯大,自此遼西地區的綠林好漢都知道了張作霖的名聲。但是對張作霖來說,拉大團的日子雖然風光,但這並不是他最終的目標,而且隨著社會趨於穩定,土匪一旦減少,大團存在的價值也就沒有了。繼續當民間武裝無疑不是長久的出路,張作霖想要的是接受政府的“招安”,隻有拿了官家的俸祿,才算是真正當上了終身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