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林道上,並不是每一股土匪都想著被招安,很多大土匪頭子本來就是把跟政府作對當成是自己的本職工作。被朝廷招安,往往就意味著你叛變了綠林道,忤逆了江湖規矩,成為為朝廷賣命的鷹犬,傳到江湖上是要被笑話的。但張作霖並不這麼認為,亂世出梟雄,時代亂了才有土匪生存的空間,一旦時局變化,土匪不過是烏合之眾,要做一輩子土匪是不現實的。在張作霖看來,懂得適時調整職業規劃的人才能步步高升,那些隻看眼前而沒有長遠規劃的人,往往會很快就被時代淘汰。
(一)
1901年前後是東北土匪的黃金年代,在這一年,無數的東北漢子離開家鄉,跑進深山老林裏拉杆子扯大旗投身綠林。因為就在1900年,八國聯軍闖入北京,慈禧太後拉著光緒帝倉皇“西巡”,紫禁城裏無人當政,最高權力機構相當於一時處於真空狀態,加上列強哄搶地盤,俄國排兵南下,1901年的中國,幾乎處在前所未有的混亂中。這個時候,太後老佛爺和皇上萬歲爺都忙著逃命去了,哪裏還顧得上萬千黎民的死活?而政府的武裝因為腐敗嚴重,也已無法承擔維護地方安全的責任,所以,各地的士紳和財閥都自己出錢,請當地的鄉勇組織鄉團,除了保護地方的安全、維護地方的秩序,更主要的是保護這些士紳和財閥的財產。所以,一時之間,土匪和大團相繼出現,到後來,土匪也是大團,大團也是土匪,發展到最後,局勢已經不受這些士紳和財閥控製了。
但是到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辛醜條約》,等到1902年1月8日,慈禧和光緒皇帝回到北京城,混亂的局勢便逐漸平穩下來。雖然之前人們形容清政府是如何搖搖欲墜,其實自八國聯軍進北京以後,清政府的新政並沒有像人們所說的那麼失敗,諸多不平等條約(尤其是庚子賠款)雖然涉及了大量賠款,但庚子年(即1900年)的混亂局勢很快就得到控製,清政府並沒有完全一蹶不振。庚子年後,清朝的經濟快速恢複,外國投資逐年增加,中國人自己的工商業也發展勢頭良好。所以,東北的土匪武裝自然就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
皇上還朝以後,雖然還是難逃被困瀛台的局麵,但慈禧太後回來了。有了當家人,各地軍政長官也不敢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開始著手改善地方事務。土匪雖然凶悍,但到底鬥不過當兵的,再說有吃有喝有了熱炕頭,誰還總是跑出去做腦袋別在褲腰上的營生?沒有了土匪,大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更為關鍵的是,當地的清廷官員到處張貼榜文,要求解散大團,否則朝廷就要出兵來剿滅。但問題在於,組成大團的這些人以前都是無業遊民,甚至是為禍鄉裏的地痞流氓,解散了大團,這些人就沒有了正當工作,難免就會重操舊業,等於是給社會帶來了不安定因素。
張作霖的這個大團尤其如此,這個大團裏不僅有八角台當地的地痞流氓,有自別處慕名投奔而來的,還有一些是在綠林道上頗有名聲的匪梟。別看他們組成大團的時候,在張作霖的指揮下保境安民,和當地紳商相處得極為融洽,但如果讓這幫人在八角台就地一解散,他們從按月領俸祿的武裝人員,恢複成沒有經濟來源的閑雜人等,那還不把八角台給折騰個底兒朝天?就算他們不再為非作歹,讓這麼一幫土匪、地痞待在八角台,總不是一件讓人踏實的事情。
其中的利害關係,作為八角台商會會長的張紫雲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就琢磨著給大團尋找一個出路。思來想去,最好的出路莫過於讓政府將他們招安,當然,在決定之後,他得叫張作霖來探一探口風。如果張作霖不願意,這件事情可就變得棘手了。哪知道張作霖心裏恰好也在做這個打算,畢竟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張作霖也明白,土匪少了,他們沒有什麼事情做,天天閑著也會生出事來。所以張作霖也在為自己想著去路,想來想去,隻有投官這條路較為可行,當時他正為沒有門路犯愁。張紫雲跟張作霖一說,張作霖便欣然同意,二人遂一拍即合。
但問題在於,要向政府推薦張作霖,光靠張紫雲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於是張紫雲就去找當地的鄉紳們商量,主要是商量怎麼處置大團:第一條方案是繼續保留,大夥出錢養著;第二條方案是就地解散,出了啥事自己兜著;第三條是大家一起聯名推薦給官府,爭取收編。當時局勢穩定,鄉紳們也不願意再出錢養著大團,就地解決又恐怕滋生禍患,於是就同意聯名推薦給政府。
八角台當時隸屬於新民府,於是,紳商們就聯名寫了一封推薦信,托人交給新民府的知府曾韞。曾韞是個蒙古族人,屬於鑲黃旗,鑲黃旗在八旗裏屬於“上三旗”,多歸皇帝親自率領,所以在清廷中屬於和皇家比較親近的一支。這個曾韞在晚清的蒙滿貴族裏,還算是個沒有墮落到底的,他是附生出身,雖然不免有宗親照顧的因素,但多少還是有點兒墨水的。這裏多提一句,後來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曾韞被新軍俘虜,女傭張媽帶著自己的養女逃離府衙,張媽的養女輾轉到北京八大胡同裏做起了青樓營生,藝名便喚作“小鳳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