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擒巨匪:剿除杜立三崛起東北(1 / 3)

br \/>故事的開始,張作霖的人生軌跡幾乎和《水滸傳》中的宋江頗多相似:走投無路被迫入夥,入夥以後就鼓吹招安,終於等到上麵招了安,就該著派張作霖回頭去剿滅綠林裏的大小土匪了。不過,和宋江不同,張作霖的腦子裏想的可不盡是“忠義兩全”,剿滅地方土匪勢力,其一可以掃清周圍的敵對勢力,其二則可以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民初畢竟不同於北宋末年,隨著張作霖的勢力日甚一日,趙爾巽和沈金鑒對張作霖就愈加依賴,張作霖也不再是那個初入新民府的小民團頭子了。

(一)

在張作霖接受招安之後,其實已經有很多大團陸續被招安,比如馬龍潭、馮德麟,但是實力最強的土匪仍然嘯聚山野。其實,自日俄戰爭中發家的不單是張作霖,也有很多土匪在日俄雙方的夾縫中借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遼中的大土匪杜立三、田玉本等人,這些人的隊伍動輒千餘人,借助日俄戰爭又擁有了大量槍械和彈藥,當地的官府根本拿他們沒有辦法。對張作霖來說,與其說是去替官府解決這些社會不安定因素,不如說是看中了他們手裏的人馬和武器。

在遼中的匪首裏,最難對付的是杜立三。這個杜立三和一般的土匪不同,他們家是土匪世家,自上邊幾輩人就開始做土匪,屬於這個行業的專家。經過幾代人的經營,杜家已經不是區區一股土匪那麼簡單,他們占據一方,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幕僚,儼然已經是割據一方的小諸侯。據說在杜立三的地盤上,生殺權力均由他做主,甚至連官員的升遷也是他說了算,老百姓都稱他為“杜大人”,與東北的其他土匪武裝相比,杜立三儼然已經是一個號令一方的土皇帝。

盛京將軍趙爾巽早已經對杜立三“嚴密訪拿”,但多次派官兵前往緝拿,結果屢屢大敗而歸。杜立三不僅狡猾殘暴,所率領的部隊也是兵強馬壯,平時訓練嚴苛,作戰時驍勇無比。杜立三本人則擅使雙槍,據說彈無虛發,而且有一手絕倫的馬上功夫,自詡為“馬上皇帝”。杜立三所在的地方城池非常堅固,關卡林立,防備森嚴。趙爾巽派出的官兵對付一般的土匪也就罷了,對付杜立三的部隊則毫無辦法,接連損兵折將。張作霖出任統帶之後,剿滅杜立三自然也是他的首要任務。

張作霖也並非三頭六臂,其他的官兵不能擊敗杜立三,他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而且張作霖最為擔心的是,在剿滅杜立三時,如果其他大股土匪倒向杜立三,到時候腹背受敵,情勢就更為凶險。於是在剿滅杜立三之前,張作霖決定先清除攔路虎田玉本。田玉本雖然不及杜立三的勢力那麼龐大,但也是東北匪梟中勢力較為龐大的一股,其勢力也遠遠超過了當初全盛時期的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等人。

田玉本不僅是巨匪,亦是張作霖眼前最可怕的對手,他是新民府遼中縣人,幼年時讀過幾年私塾,但因為家境貧寒遂放棄學業出外打短工。就在這個時候,田玉本的哥哥在遼陽縣給一個地主當長工三年,到頭來沒有拿到一分錢,還被地主暴打了一頓。田玉本聞訊以後,氣憤難平,就更名換姓到這個地主家也當了三年長工,等到三年期滿,地主果然又重施故技,結果田玉本講明身份,持刀挾住地主,要地主將田氏兄弟的工錢一並給齊。田玉本拿著錢回到本鄉,與族中兄弟商議,與其受人欺淩,不如上山落草,於是將族人武裝起來投身綠林,其勢力最盛時,部下有千餘人,勢力範圍更是曾遍布台安、遼中、海城、遼陽等地。

張作霖要殺掉田玉本,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來因為田氏就在遼中他的眼皮子底下,要遠攻先得近伐,以免大戰在前後院起火;二來田氏所部有千餘人,征討杜立三的時候,萬一田氏與杜氏聯手,事情就變得棘手,到時別說剿匪,自己的部隊都處在極端危險的境地;三來杜立三為人驕縱,田玉本則為人謹慎,剿殺田玉本時杜立三未必會插手,而剿殺杜立三時田玉本卻有可能來攪局。權衡再三,張作霖決定先清理掉這個煩人的“鄰居”,再去解決杜立三那個大問題。

1906年,張作霖率部奇襲田玉本的匪巢,與田玉本部展開激戰,最終,張作霖贏得勝利,田玉本部大敗。在激戰中,田玉本及其族人6人被擊斃,其他的土匪都作鳥獸散。將遼中巨匪田玉本擊敗後,張作霖更是聲名遠播。在此之後,張作霖依然沒有急於對杜立三下手,而是集中全力對付遍布遼西的大小土匪武裝,將他們或是一一剿滅,或是招撫後納為己用。在短短一兩年間,張作霖的勢力再次得到了擴張。

到這個時候,張作霖才決定對杜立三下手,但是,張作霖對杜立三采取的策略和對付其他匪首的策略完全不同。關於張作霖與杜立三的這次交手,有人認為是張作霖自忖實力不及杜立三,所以才選擇智取而非強攻。其實,當時張作霖的實力已經在杜立三之上,以武力剿滅並不成問題。但彼時的東北派係林立,杜立三畢竟是大股土匪,張作霖和杜立三交戰肯定會互有傷亡,不免為外人所漁利,所以能夠“兵不血刃”地剿滅杜立三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