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6、掌控命脈(3 / 3)

生活不是一種模式,作家的作品更不應該是這樣。這部小說從題材上看,是寫企業變革中的現實生活,但我絕沒有局限於寫社會和企業的變革,而是力求表現出生活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力求以強烈的文化意識、以及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堅守和追求,來使讀者對現實生活有新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總之,我就是想以此來記錄企業改革的進程,及其進程中所經曆所發生的故事,以及由此帶給人們的思索。

曆史的規律表明,創新是必然的。條塊結合的企業——煤業公司在北州省是改革的產物,隨著龍桃高速公路和引水入龍工程的完工,也基本宣告了壽終正寢,變革是必然的;然而圍繞桃水縣煤業公司改製,卻引發了省市上級公司的強烈阻撓,自然也就發生了桃水煤業公司經理王東生為了企業和職工的出路與以江勝景和肖晝為代表的省市煤業公司領導的鬥法,這就是這部小說為什麼叫《地火》的原因。

我試圖在長篇小說《地火》中表達當下中國,條塊結合企業下級公司與上級公司,陰謀伎倆與雄才韜略之間、致力發展與阻礙控製、目的正當偉大與手段猥瑣扭曲之間的多重博弈與主題變奏。將企業的命運、企業經理人的命運放置在一個真實而生動的背景下展開,努力折射小說主題的悲壯崇高。

在題材的選取上,小說以桃水煤業公司為背景,描寫了條塊結合的煤業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改革、改製的艱難發展曆程。桃水煤業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不但充分履行了政府賦予的收取煤炭資源費的行政職能,足額收取並上繳了各項費用,而且通過創辦市場、跨地域成立潔淨煤公司、收購煤礦、開發建設大陽花園等一係列措施,從單一的煤炭銷售公司發展成為多種經營的大陽集團。我力求對這一發展過程進行具體深刻的情節描寫,環環相扣,充分展現經濟領域中資本的積累與商業運作,真實地反映條塊結合企業的現狀以及企業改製中錯綜複雜的諸多因素與矛盾。大陽集團經過艱苦的努力與運作,最後改製成功,而分開運作的桃水縣煤業公司麵對收費職能轉變經營每況愈下的窘境,北州省市煤業公司也深感前景堪憂,連一向夜郎自大的省煤業公司經理肖晝也發出不得不向大陽集團和王東生學習創業轉軌的浩歎,這樣設置最終結局,不僅充溢著理想主義,也讓讀者看到改革的希望所在。

當前,寫工業題材、企業改革題材的作品較少,出版的小說就更顯空白。《地火》這部作品即屬企業題材工業類型,由於我身在類似大陽集團的企業工作,對企業十年來的自下而上發展了如指掌,尤其對企業領導的經營思路及其決策相當理解,故免去了下企業生活的辛苦勞頓,力求把各種經濟活動和商業運作寫得具體生動,鮮活到位。

在小說的思想傾向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地火》著意反映的是條塊結合的桃水縣煤業公司十多年來的改革發展曆程,特別是麵對煤炭資源費行政職能即將取消的客觀形勢,科學決策主動進行企業改製,並在此基礎上,將公司從單一煤炭銷售企業通過資本的積累與運作,重組成為實力雄厚多種經營的大陽集團。作品描寫大陽集團的發展脈絡始終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形勢、創新發展的時代大背景相吻合。力圖以積極的立意和現實主義觀照,通過大陽的曆史形象地折射出企業發展的軌跡及其發展的前景。

在人物塑造方麵,作品著力塑造一位有理想、有膽識、銳意改革進取的當代企業家的鮮明形象——大陽集團董事長王東生。作品通過一係列曲折複雜的情節,多角度、多方位地刻畫王東生作為企業的領軍人物,深謀遠慮,敢作敢為,既不平庸保守,又不盲目躁動的大將風度。作為新時期的企業改革家,他的身上既保留有計劃經濟時代傳統經濟思想的烙印,又有改革開放後曆練出的眼界與胸襟。力圖塑造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和代表性。我始終認為我花心血著力打造的企業改革者王東生,是一個激情澎湃,向往著光明與理想奮然前行的人,但他心靈深處對爭執和碰撞有深刻透徹的認識。他深味這爭執和碰撞,所以才會堅韌並知道如何出擊。也隻有這樣的果敢冷靜,才會有心智敢於和保守腐敗的上級公司當權者較量。它是桃水這塊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土生土長的企業家,他擔當大任的自覺意識來源於他對這塊土地的深情,來源於他對企業職工追隨和信任的感恩。

平川煤業公司經理江勝景的形象塑造也追求傳神到位,這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思想作風、生活作風敗壞並以權謀私的腐敗分子的典型。而江勝景的形象從對應麵也反襯了主人公王東生的正麵形象,最後江勝景被繩之以法是應得的下場。在這裏,作品力求表現一種理想主義光彩。與此同時,借助於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於寄生在企業內部的當權者的腐敗現象,進行鞭辟入裏的批判。其它省市縣三級領導韋長、陶玉龍、李豐秋、田子文等正麵形象力求塑造得很恰如其分。總之力求人物形象生動,小說有可讀性,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之所以對企業改革題材極為關注且屢作書寫嚐試,一方麵固然是我對文學的熱愛之情,一種內在的創作欲望強力驅動的結果。但在另一方麵,卻也明顯地得益於我長期擔任企業集團的文秘和宣教部長職務,所以便有著普通員工和一般管理人員所不可能具備的經曆、見聞和體會。這所有的種種,都使得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我,在創作《地火》這樣密切關注我國目前企業生存境況的長篇小說時,具有了別人所不可能具備的條件優勢。

一個小說寫作者的想象和虛構能力,是考量和評判其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雖然,一個作家的生活記憶與他的敘事資源是密切聯係的,但虛構和想象也同樣至關重要。在虛構的世界裏,所謂的真實就是你是不是對自己所寫的人與事深信不疑。隻有你相信自己的想象世界,隻有內心足夠強大,你寫出來的世界才會有足夠的份量。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才可以說這部小說裏的人與事,並不是我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人與事。因此,我也不願意看到一些人淺薄或者自找沒趣地與小說中的人和事對號入座。我創作過程絕不是先有了某種事件,然後去采訪求證,進而構思創作。我總是先對一種現象進行思索,在事實的基礎上讓想象和虛構的翅膀飛翔起來,然後才去動筆。

對文學的摯愛和追求是我創作最根本的動力。這部小說成稿於2008年底,原名有兩個,剛開始是《鳳鳴朝陽》,後來改為《出路》,最後才定名為《地火》。曾輾轉於多家出版社,有的出版社要求我刪改部分內容而被我拒絕。後被作家出版社看中,得到了該社編輯王寶生老師的垂青,才使她有了麵世的可能。他在編輯過程做了深入細致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這是我的首部長篇,近二十五萬字的篇幅,而且能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推出,我是十分感謝作家出版社和王寶生先生的。當然,同樣包括所有看過它的人。

在本書出版過程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文學評論家、山西大學文學院王春林教授擠出時間精讀小說為本書作序,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中國小說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雷達,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文藝報》總編、評論家閻晶明,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吳義勤教授在百忙中為本書做了精彩點評,對他們的辛勤勞動和給予文學新人的扶掖與勉勵,在此我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2009年秋於黃土高原漱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