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別人的利益,與競爭對手共謀發展,實現真誠合作。——李嘉誠
和你的對手握手
善待他人是李嘉誠一貫的處世態度,即使對競爭對手亦是如此。我們知道商場充滿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能做到善待他人這點,不少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
過去,香港《文彙報》曾刊登李嘉誠專訪,主持問道:“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經曆那麼多艱難風雨之後,您為什麼對朋友甚至商業上的夥伴,抱有十分的坦誠和磊落?”
李嘉誠答道:“最簡單的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
也許在我們看來,不是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下麵就用一個李嘉誠的事跡來講述他的這種觀點。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係控有的一家上市公司,與置地公司並稱為怡和的“兩翼”。
李嘉誠一直以置地為對手,對九龍倉沒有多加注意。一段時間後,九龍倉把貨運業務遷到葵湧和半島西,將地皮騰出來啟動發展商業大廈。九龍倉的這番大動作引起了李嘉誠的關注。李嘉誠開始研究九龍倉,曾經有人問李嘉誠做生意都要像做學問一樣研究嗎?李嘉誠很利索地說不僅要研究,而且要深入。他說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一定要勇往直前。不難看出他十分企羨九龍倉的這塊風水寶地。
九龍倉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眾多建築。李嘉誠經過一番研究發現,九龍倉在經營方式上存在缺陷。九龍倉固守用自有資產興建樓宇,隻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這一時期九龍倉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台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
李嘉誠分析九龍倉股票貶值股價偏低的原因是由於經營不善造成的,因此,他十分看好九龍倉股票。
李嘉誠曾多次設想若由他來主持九龍倉舊址地產開發絕不致陷入如此困境。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了一筆細帳。
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龍倉股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說它的股票總值還不到14億港元。
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計算,九龍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
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
因此,李嘉誠認為九龍倉的股票市值大大低於其實際價值,可謂是一塊大肥肉。
可見他對九龍倉股票是誌在必得。李嘉誠已經算定,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龍倉也是合算的。李嘉誠決定打一場大仗,全麵收購九龍倉。方向和戰略已定,李嘉誠就開始思考戰術問題。
李嘉誠心裏知道怡和係這個巨人的實力,而且怡和係是絕對不會放棄九龍倉的。
所以,要成功的收購九龍倉,關鍵就在於不能驚動怡和係,不能讓其所察覺,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否則,憑怡和係的實力,誰都難以從其手上奪走九龍倉。收購九龍倉股票決然不能傳到外界。
很快,李嘉誠不動聲色地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悄悄地從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中買下了怡和係2000萬股。
當時,李嘉誠通過智囊的分析後了解到,一直以來被稱為怡和係的九龍倉置地,但在控股結構上並不是平等關係。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倉,置地擁有九倉近20%的股權。
當時來看李嘉誠暗暗吸納的九倉股,約占九龍倉總股數的20%。這也就是說,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再是怡和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
因此,20%的控股,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都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界線。
李嘉誠為進一步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如果購得九龍倉,必然將使長實的老對手置地斷臂折翼。
在收購九龍倉的開門戰中,李嘉誠的精明顯露了出來。
首先,李嘉誠通過九龍倉遷址獲得了千載難逢的信息和機遇。顯示了李嘉誠異常敏感的商業嗅覺。而這一點對於商界來說又是最關鍵的。
馬上,李嘉誠通過當時的形勢分析和仔細推算,認定九龍倉是被市場嚴重低估的公司,大有用武之地,大有潛力可挖,大有賺頭。
緊接著,李嘉誠知己知彼地衡量了雙方的實力,知道自己實力遠不如怡和係,因此他聰明地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暗渡陳倉,而不是大張旗鼓地收購,使對方始終沒有覺察,使計劃得以順利進展。
李嘉誠是以偷襲而具備了決戰的實力。
可是,怡和係如果發現有人企圖收購九龍倉,那麼,以怡和係的實力,就有奮起反衛發動反收購,到時李嘉誠的所有努力將會付之東流。
李嘉誠其實心裏很清楚,他的秘密行動早晚要讓怡和係知道,因為戰場是公開的。
九倉股的成交額每天都在上升,這一現象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注。
這時,一些比較敏銳的職業炒家預感其中有錢可賺。立即介入,此時九倉股被炒高。甚至各大華資財團、英資財團和一些外資財團,也紛紛加入,來分一杯羹。九倉股水漲船高,隻升不降。立時九倉股在股市中一路飆升。
1978年3月,九倉股急竄到每股46港元的曆史最高水平。這個價位已和九倉股的實際股值相差不遠。這時,李嘉誠已經成功地控有了九龍倉近20%的股票。
李嘉誠隨即停止再吸納九倉股。就在這時,九龍倉集團方才察覺是李嘉誠挑起的戰火。
在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的爭奪一事中,李嘉誠已經讓怡和係丟盡麵子。這次怡和對九龍倉的行動可謂猛烈也算是新仇老仇一起清吧。
九龍倉的老板馬上部署反收購,到市麵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倉股,以此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
然而,怡和的現金儲備未能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
九龍倉的控股大戰中,怡和使盡全身解數來保住江山,沒辦法隻能打出最後一張王牌,不得不求助於英資財團的大靠山——彙豐銀行。
據說當時彙豐大班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
李嘉誠詳細分析了目前的利弊關係,冷靜分析後認為不太適合同時樹怡和、彙豐兩個強敵。日後長實係的發展,還期望獲得彙豐的支持。遠得不說,就說眼前,如果揩了彙豐的麵子,彙豐必然貸款支持怡和來發起反購戰,有彙豐與怡和聯盟,李嘉誠控股九龍倉的計劃肯定落空。倒不如賣一個人情給彙豐。
李嘉誠就這樣很爽快的答應沈弼,鳴金收兵,不再收購,但是李嘉誠心中又在盤算著另一個主意。當時,李嘉誠了解到正欲“棄船登陸”的船王包玉剛也在收購九倉股票,並且一副誌在必得的陣勢。(請參閱冷夏、曉笛著《世界船王——包玉剛傳》)
李嘉誠經過一番認真盤算後,決定把球拋給包玉剛,讓包玉剛直接射門——直搗九龍倉。李嘉誠又再賣一個人情給包玉剛。真可謂商戰高手。李嘉誠立即約見包玉剛,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1000萬股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的想法。
包玉剛當然求之不得,喜出望外。並深表謝意。於是,這兩位華人商界巨頭簽訂了協議。
李嘉誠遂即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億多港元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包玉剛從彙豐銀行協助李嘉誠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馬上,李嘉誠又把手頭所剩的九倉股全部轉讓給包玉剛。這樣的結果是包玉剛獲得了全麵收購九龍倉的極大優勢。
李嘉誠的九龍倉股票大都是以10港元到30港元的市價購買的,全部以30多港元脫手轉讓給包玉剛,據不完全估計,李嘉誠一進一出間,獲純利5900多萬港元。
包玉剛與九龍倉遂即進行了空前慘烈的控股血戰,九龍倉在包玉剛的強勢攻堅下終於勝出。然而雙方都付出了極為沉重代價,後來有人稱“船王負傷取勝,置地含笑斷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