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在這場全盤由自己策劃並運作的經典商戰中真是一石三鳥收獲頗多。
首先,李嘉誠利用低進高出九倉股票,淨賺數千萬港元。接著,轉讓九龍倉股票,使李嘉誠與包玉剛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良好的合作關係。又借助包玉剛的協助得到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為進一步順利吞並英資和黃、成為“入主英資洋行第一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包玉剛為感謝李嘉誠的慷慨轉讓,入主九龍倉後,便於李嘉誠合作開展西環的貨倉大廈,隻需李嘉誠投入建築費,並不需要投入發展總成本70%~80%的地價,日後所得利潤,兩家對分。這種得天獨厚的不動產合作方式,實在可算是包玉剛的投桃報李。最後,李嘉誠對彙豐的善意奉勸,順水推舟,賣給彙豐一個人情,鞏固了與彙豐的合作關係。
彙豐因為欠李嘉誠這筆情,於是力助李嘉誠吞並和黃,使李嘉誠獲得了比九龍倉更大的利益。入主和黃,是李嘉誠一生最輝煌的戰績。
敞開胸懷,和對手握手,不僅不會損害既得的利益,反而給人心胸廣大的印象,讓人以後樂於合作,舍棄的是一分仇恨,換得的是合作的良機,實在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兵不血刃,蟻吞大象
李嘉誠一生最重要的商業行動之一便是收購和記黃埔,可以說沒有和記黃埔,便沒有今天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沒有和記黃埔,李嘉誠的發展不會如此迅速,和記黃埔是李嘉誠商業王冠上的一粒明珠。收購和記黃埔,李嘉誠蟻吞大象,實現了質的飛躍。
李嘉誠在九龍倉爭奪戰中把球拋給包玉剛後,便退出角逐而將目標瞄準了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是由和記洋行和黃埔船塢兩大部組成。和黃不僅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團所控製的最大上市公司。和記洋行於1860年成立,黃埔船塢則可追溯到1843年。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壯大,和記黃埔已變成資產雄厚,規模龐大的商業巨無霸。但是,和記黃埔在1973年受到了股市大災和世界性石油危機以及連帶香港地產大滑坡的嚴重影響,加上和黃主人祈德尊家族經營不善,陷進了財政泥潭,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因此,兩年後,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便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和記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團公司。
1977年9月,和記又一次與黃埔合並,定名後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就在這時彙豐表示,等和黃經濟轉好,將會出讓大部分股份。其實,早在李嘉誠盯上九龍倉的同時,已經垂青上和記黃埔,在退出九龍倉之戰必然會全力吞並和黃。這也是他最大的心理準備。李嘉誠一直密切關注和黃的發展。與九龍倉一樣,他通過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確定這是一家極具發展潛力隻是目前經營不善的集團公司。另外,李嘉誠也發覺彙豐要出讓和黃股份。因為彙豐不想作為香港金融至尊而背上“銀行操作企業”的壞名聲。這一點對李嘉誠來說極為有利。事實上,李嘉誠知道彙豐一直在等待適當機會和合適人選出售和黃股權。
於是,在1978年的九龍倉大戰中,當彙豐大班沈弼出麵規勸李嘉誠時,李嘉誠果斷地放棄九龍倉控製權的爭奪,借以於彙豐增進友誼,為下一步收購和黃埋下伏筆。這不能不說李嘉誠考慮問題的長遠和縝密。之後,李嘉誠又頻頻與沈弼接觸,二人交情日深。李嘉誠又進一步知道彙豐急需擴大自己實力,增強儲備資金,也就是說,彙豐有可能急於拋出和黃股。
就在一段交往中沈弼發現了李嘉誠的精明能幹、誠實從商的作風及其如日中天的業績。這就不能不說是緣份和運氣了。此外,沈弼慧眼識珠,認定李嘉誠堪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黃。
原來,彙豐出售和黃股權,不是單純地賣出股票套利,而是很希望和黃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風。這樣,彙豐銀行於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將其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萬和黃普通股售予長江實業。
當時,對彙豐的和黃股垂涎者甚眾,但沈弼及彙豐根本沒有考慮讓別人角逐和競爭。彙豐讓售李嘉誠的和黃普通股價格隻有市價的一半,並且同意李嘉誠暫付20%的現金,對李嘉誠是優惠之極。這就是彙豐對李嘉誠的真誠回報。
緊接著,李嘉誠集中火力乘勝追擊,繼續在股市在大量吸納和黃股票。
經過一年的全麵吸納,到1980年11月,李嘉誠成功地擁有396%的和記黃埔股權,控股權這時已十分牢固。
在1981年初,李嘉誠正式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同時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這時和黃集團也成為長江集團的旗下子公司。
在當時,長江實業實際資產是693億港元,而和記黃埔的市價總值是62億港元。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勝強,成功控製巨型集團和黃,難怪外界一致稱為“蛇吞大象”。匪夷所思,難以置信,然而這又是不爭的現實。難怪,李嘉誠被冠以“超人”之譽。
李嘉誠在收購戰中所表現出的作風,完全與包玉剛截然相反,包玉剛有著海派的氣勢,雷霆萬鈞,重錘出擊與怡和係殊死抵抗,必然受到重創。
而李嘉誠在收購和黃時則是和風細雨,兵不血刃,其間並沒有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李嘉誠順理成章也成為入主英資洋行第一人。兼並和黃,既是長實擴張發展的裏程碑,又是英資財團地位開始下降、華資財團迅速崛起的轉折點。
剛進入和黃的李嘉誠隻是執行董事。按常規,大股東完全可以淩駕於支薪性質的董事局主席之上。李嘉誠卻並未在韋理麵前流露出“實質性老板”的意思。
李嘉誠在和為董事局主席期間並沒有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權來發揮作用。
李嘉誠沒有這樣做,他的謙讓使眾董事與管理層對他尊重。李嘉誠總是能在關鍵時候采取欲擒故縱,采用低姿態換來別人的敬重,然後翻馬而上。
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議的建議的口吻發言。而實際上,他的建議許多時候就是決策——大家都慢慢信服他。韋理大權旁落,李嘉誠雖然未任主席,已開始主政。後來,在股東大會上,眾股東一致推選李嘉誠為董事局主席。可謂順水順風。
李嘉誠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這與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而治”的作用異曲同工。李嘉誠深諳“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讓為盈”的戰略策略。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繼收購和黃之後,李嘉誠又開始醞釀另一次大行動,那就是收購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這是當時進行收購時華資進軍英資的四大戰役之一。收購之中,李嘉誠虛虛實實,讓敵人摸不清頭腦,而麵對機會,又準確出擊,一擊得手,令人歎為觀止。
港燈屬於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在其發展的百年曆史中,一直是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李嘉誠矚意港燈主要原因體現在港燈收入穩定,加之港府正準備出台“鼓勵用電的收費製”(用電量愈多愈便宜),港燈的供電量將會有大的增漲,盈利自會遞增。隨著生活的進步用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電業構成太大的影響。還有一點讓李嘉誠放心的是港燈是擁有專利權的企業,不可能有第二家在港島與其競爭,盈利點極其穩定。
據1981-1982年市場風傳,怡和,長江,佳寧等集團都有覬覦之意。就在這時候,在海外投資回報不佳的怡和係置地,卷土重來,並且來勢異常凶猛。於此同時置地在香港大肆擴張,大擲銀彈購入電話公司、港燈公司的公眾股份,並以打破香港開埠以來最高地價的475億港元,投得中環地王,用以開發“交易廣場”的浩大工程。
李嘉誠看到置地瘋狂的擴張戰略,他並沒有迎上去與其以爭高下,而是以退為進的戰術,按兵不動,以觀形勢的發展。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擬收購港燈的消息,在外界上悄然傳開。人們都以為長實、佳寧會參與競購,因此港燈、置地、長實、佳寧4種股票都被炒高。這時,李嘉誠依然以不變應萬變。他是在等待機會。果然,置地以不可擋之勢,誌在必得地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