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保持猶太的傳統就是永不絕望(2 / 2)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人生的希望是無窮的,所以絕不可輕易放棄。今日世界上仍有猶太民族的存在,是因為猶太人永不絕望。

猶太民族有句諺語:“絕望者成不了一個真正的人”。猶太人認為,人如果絕望了的話,雙腳自然而然地就會把人向絕望的方向引導。因此,為了獲得成功,就必須遠離絕望,對成功抱有堅定的信心。

即使是那些身處困境的猶太人,他們也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始終滿懷期望。他們會想:左右是否有路,地下是否有路,是不是能從上麵跳過去等各種各樣的辦法。如果還是不行,就返回去,總會在意外的地方找到意外的解決辦法。

總之,猶太人始終相信,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一定會有活路。即使前後左右都不行,頭頂上也許會有出路。

這就是猶太民族,一個永遠不會絕望的民族。

相信下一刻

身處逆境,能坦然麵對的首推猶太人。

探根尋源,猶太人之所以能在逆境中表現出的頑強的生命力,永不氣餒的勇氣與信心,也與他們的民族生存智慧有很大關係。

不少熟悉《塔木德》的人都熟悉一幅畫,畫麵上一個魔鬼正在和一個人下棋,對弈雙方都小心翼翼。

這是一局決定生死的棋。

非常遺憾的是,魔鬼似已勝券在握。盡管那個人已使出了渾身解數,但似乎已無法挽回敗局。

許多參觀的人看了這幅畫,都黯然神傷——他們都感到了死亡就像一隻禿鷲,正在俯衝於人類的天空。

這時,有一位猶太拉比看到這一幅畫。他慢慢體會著畫中的含義,忽然大聲喊:

“不會!魔鬼絕對不會勝利!”

許多觀眾圍過來,重新審視這幅畫,並打量著這位怪怪的拉比。

“魔鬼是不會把人類下拜的,人類還有最後一著沒下。”

過了很久,人們終於悟出畫中的含義:

人類盡管被魔鬼捉去下棋,一步跨在死亡的門檻上,但人類還有最後一著,那就是起死回生的一著。

一幅畫卻看出不同的含義。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生存態度。

猶太拉比看到了最後一著,並且相信下一刻,相信未來,他的思想代表了猶太民族的思想。

在猶太名人中,十有八九都曆經磨難。如果沒有相信下一刻,相信未來的睿智與勇氣,猶太民族也不會湧現這麼多令世人矚目的傑出人才。

華爾街股市怪才詹姆斯·林出生於美國一個貧困的猶太人家庭。幼年喪母的他是由姑媽撫養長大的,並飽嚐了世態的炎涼和人生的酸甜苦辣。從14歲那年開始,中學都沒有讀完的詹姆斯·林就開始了浪跡天涯的流浪生活……

股票超人約瑟夫·賀希哈出生於有13個孩子的貧困家庭。在他嗷嗷待哺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一場大火把母親燒成了重傷,兄弟姐妹相繼被送人,他因不願被人收養,淪為了乞丐……

世界無線廣播和電視事業的奠基人薩爾諾夫自幼家境貧寒,15歲時,父親不幸病逝,薩爾諾夫作為家庭中的長子被迫輟學,擔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擔……

鑽石大王彼得森最初也是個窮光蛋。彼得森四歲時,父親去世,為了生計,母親帶他移居紐約。14歲時,母親因過度勞累,經常生病,他不得不離開學校,到一家珠寶店當學徒……

馬克思·斯賓塞公司的開創者馬克斯家境貧寒,早年喪母,是在姐姐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飽嚐了生活的苦難與艱辛……

羅斯柴爾德在發財前曾為一位公爵效命了20年。20年中,他忍受著公爵對他猶太人身份的鄙視,對事業從未有絲毫懈怠。最後,終於成為控製歐洲經濟命脈的金融巨擘。

巴拉尼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因家境貧寒無法治愈,他的膝關節永久性僵硬。在痛苦的思索後,他立誌學醫,曆盡艱苦,最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世界語之父”柴門霍夫,著名猶太詩人海涅、音樂家帕爾曼、文學家戈迪默、影星達斯汀·霍夫曼等,無不是在艱難和厄運中自強不息,最終取得了成功。

事實上,像這樣曆經磨難的猶太人成千上萬。

盡管如此,猶太民族還是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他們在各個領域所創造的輝煌成就甚至讓人覺得,美國屬於猶太人,歐洲屬於猶太人,連整個世界都屬於猶太人。

猶太人的成功在於他們永不絕望,在於他們為克服困難而做的不懈努力。

始終相信下一刻,始終相信未來,就這樣,最終,猶太人得到了幸運之神的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