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來,猶太人曆經屠戮,但他們從不向厄運低頭。這大概正是人口稀少、浪跡天涯的猶太民族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許多猶太人都是從貧困潦倒起步,一次次地富有,一次次地被剝奪,然後再次白手起家,再次致富。
猶太人的耐心與毅力是其他民族所不能與之相比的。這也許與猶太人的幼年教育有關。猶太人自幼就接受忍耐的教育,具有驚人的耐心和毅力,能夠坦然地麵對命運的曲折和磨難。
可以說,在猶太人的“詞典”裏,沒有絕望二字。
猶太傳統告誡人們:悲傷應適度。在這樣的教導下,猶太人保持了永不絕望的傳統,不論處境何等艱難,他們始終心懷希望,始終相信下一刻,相信未來。
悲傷應適度
當神廟被邪惡的提圖斯毀壞時,很多猶太人,尤其是發瑞斯地區的人,發誓再也不吃肉和飲酒。
“你們為什麼不吃肉和飲酒?”周數拉比問他們。
他們哀悼說:“原先供奉在神廟祭壇上的祭品,現在沒有了,我們怎麼能吃肉?原先牧師把酒傾倒在神廟的祭壇上,現在也沒有祭壇了,我們怎麼能喝酒?”
“既然這樣,”周數拉比說,“那我們也不應該吃麵包,因為神廟被毀了,麵粉做的供品也不能吃了。”
“你是對的,”他們回答,“我們可以用水果代替麵包。”
“我們怎麼能吃水果?”周數拉比問道,“第一個水果帶到耶路撒冷來是給神廟用的,這樣的供品我們不能吃。”
“也許我們可以吃不是供品的水果,”發瑞斯人鬥膽說了一句。
“那讓我們別喝水了,”周數拉比接著說,“因為奠酒祭神用的水不能喝。”
這時發瑞斯人都沉默了,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周數拉比看到這些,知道把他們帶到了問題的本質上,就說:
“我的孩子們,請注意聽我下麵的話。對降臨到我們身上的巨大不幸不悲痛是不可能的。但是,一個人不能沉溺於此。讓我們猶太人承擔過重的負擔是錯誤的。”
對猶太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而言,“悲傷應適度”的思想影響深遠。2000多年來,猶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難深重,的確讓人難以承受,難以擺脫,但如果總是沉溺於悲傷之中,那麼,等待他們的隻能是消沉的意誌和隨之而來的民族滅亡。
猶太人深深地懂得這一點,因此,他們總是能在悲痛中及時擦幹眼淚,繼續前行。
絕望不屬於猶太人
人類和其他動物完全不同的一點,也許是人類會絕望。
貓、狗、猴子和鳥類絕對不會像人類一樣絕望到去自殺。雖然說也聽過野牛集體從懸崖上跳到海裏的事情,也有海豚成群漂到沙灘上的現象,但這是不是有意識的自殺行為還是個疑問。
根據1980年的調查,各國每10萬人口的自殺率如下:丹麥23.6人、西德12.7人、日本18人、以色列5.6人。從這個事實可以看出,猶太人的心態比較健康。
猶太人的自殺比例較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每個家庭和社會感情深厚,必要時大家能互相協助。另外就是他們的想象力十分豐富,總是能想出度過危機的辦法。再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就是多災多難的曆史留給猶太民族的寶貴財富——在逆境麵前無所畏懼的樂觀態度。
猶太人總是樂觀的,在不斷流浪遷徙、被人屠殺的那些瀕臨滅絕的日子裏,猶太人始終抱定一種相信生活和命運一定會好轉的信念。
每次慶祝逾越節時,猶太人都要合唱一首《安妮·瑪明》,這是希伯來語“我相信”的意思。《安妮·瑪明》是一首扣人心弦而優美的歌曲,由奧斯維辛(波蘭南部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曾經在此地設立集中營,殺害400多萬猶太人)的囚徒們作詞、作曲。他們雖然置身在極為絕望的處境中,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但是仍然唱著:“我們相信救世主的到來,隻是救世主的到來稍遲一點……”的歌詞,借以安慰自己。
猶太民族中,曾長期流傳著一則名為“飛馬騰空”的古老童話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猶太人因惹怒國王而被判了死刑,這個猶太人向國王請求饒恕一命,他說:“隻要給我一年的時間,我就能使國王最心愛的馬飛上空。”他說,假如一年過後,馬兒仍然不能翱翔天空,那麼他就願意被處死刑,而毫無怨言。國王答應了他的請求。一個囚犯朋友對他說:“你不要信口開河好不好,馬兒怎麼能飛上天空呢?”他卻說:“在這一年之內,也許國王會死,也許我自己病死,也說不定死的是那匹馬。總之,在這一年內,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所以隻要有一年的時間。說不定馬兒真能飛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