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二年五月末,安撫使貴王武植抵辰州,浩浩蕩蕩的船隊除去帶來的一萬禁軍,更有大批糧餉,辰州碼頭,麵對前來迎接的宗澤及眾將官,武植宣稱“本王絕不從水路回南朝”。
貴王的誓言如旋風般傳遍了河北軍,絕不從水路回南朝!更成為河北軍最響亮的口號,將官士卒,甚至火夫雜役,一掃數日來的低迷士氣,貴王親臨前線安撫軍心本來就使得河北軍士氣激蕩,在那時代,皇帝督軍對士氣的激勵作用是不可想象的,貴王雖然不是皇上,但在皇族中,乃是除去幼皇,太後外的第三號人物,河北軍更是他一手帶出來的,貴王對河北軍的影響未必就比皇上差了。
如今貴王更說出“絕不從水路回南朝”的言語,那是誓與河北軍同存亡了,河北軍中,本來也有一些雜音,要求從水路退回南朝,免得在這裏全軍覆滅,武植的話徹底絕了這些人的念頭,人人都知道,河北軍背水一戰的時刻到了。
武植更在遼陽府見了嶽飛及三百二七名輕騎,被契丹人數次圍剿後,嶽飛率殘部退回遼陽府,雖然嶽飛在很大程度上牽製住了上京遼軍,但主將失陷,卻是功不低過,被重重打了五十軍棍後貶為軍士,若按武植和宗澤製定的禁軍軍規,戰中,主將失,副將為帥,敢於逃命者一律斬首。嶽飛等雖算不上逃命,但把主將棄於險地,也確實違犯了軍規。
當然宗澤這般重罰嶽飛也有愛護之意,他可是知道扈三妹和貴王難以言說的關係,雖知道貴王豁達,但也難保貴王盛怒下不拿嶽飛開刀,宗澤聽嶽飛殘部講起襲上京經過和嶽飛率一千多人如何妙計迭出,把上京遼軍鬧得雞飛狗跳時大起愛才之意,嶽飛可是難得的人才啊,竟然用一千輕騎牽製二十多萬遼軍達半月之久,若不是親耳聽得軍士講述,宗澤還真不敢相信。如此良才,他自然要護得嶽飛的安危。
不過宗澤顯然多慮了,當武植見到嶽飛,詳細問起襲遼的經過後,對嶽飛讚不絕口,當場提議提拔嶽飛為指揮使,也就是五百人隊指揮,雖然武植如今不過安撫使,不屬軍隊編製,對軍中事物也無權過問,但在河北軍中,武植的影響力可不是說說的,他的話宗澤自然遵從,本來愛惜嶽飛,既然貴王提議,何樂而不為?
一場小風波化為無形,宗澤又獻上嶽飛交回的無金劍,武植看著黑色長劍久久無言……
宣和二年六月初,西北經略種師道提兵巡邊,宋和西夏的局勢一下緊張起來,西夏帝崇宗李乾順婉拒西遼皇帝耶律淳的苦勸,將偷偷支援西遼的西夏軍召回,以防範種師道部。耶律淳立時成了驚弓之鳥,再沒餘力去牽製幽雲兵馬,而是龜縮兵力,以防南朝對自己雷霆一擊,經過幽州之戰和上京之戰,耶律淳對南朝的奇襲可是忌憚的很。
宣和二年六月十六,宗澤率部對錦州發起猛烈攻擊,萬馬軍中,貴王武植立高台擂鼓助陣,眾將士奮擊,一日激戰,克錦州,大軍直逼中京大定府,南方,幽雲軍童貫部出長城,慢慢蠶食中京道的州縣,大定府風雨飄搖,在錦州損折了大半兵力的耶律大石退守大定府,並急報上京求援。
不想蕭奉先嫉恨耶律大石抗命,拒不發援軍,反而遣蕭米遠提兵攻克黃龍府,自稱為圍魏救趙,黃龍府宗澤不過留下象征性的數千兵馬,畢竟北伐軍十幾萬人馬若是在遼陽府和黃龍府分散開,怕是會被一一擊破,黃龍府守軍在探馬報得見到遼軍大隊後,馬上依計放棄黃龍府,退回通州,蕭米遠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黃龍府。
此中內情自然難為外人道,拿下黃龍府的遼帥蕭米遠號稱大破宋軍,斬宋軍萬餘人,上京城一片歡騰,蕭奉先也因此役聲望大振,隱隱成了耶律越後契丹第一權臣。
與上京的歡騰相比,中京卻是愁雲慘霧,耶律大石苦候援軍不至,情知大勢已去,就算自己死守中京,也難免身裂城破,尤其是就怕死後上京的權臣們還要給自己安上叛逆之類的罪名,左右思量下,耶律大石率自己的親信將領及萬餘名親兵逃離大定府,逃到西遼大同府耶律淳處避難。
中京守將逃逸,遼軍再無鬥誌,等宗澤大軍抵達中京城下時,城頭已經布滿降旗,於是,中京城就這般戲劇性的回到了南朝手裏,至此,環渤海州府盡歸大宋疆域,遼國意外攻陷黃龍府,長白山脈和烏蘇裏江以西原本金人領地重新被遼人占據,雖說治下頗不安定,但對幾年來士氣低迷的契丹人來說,卻無疑打了一針強心劑,勉強挽回了****大國的一絲麵子。
大定府一處官署中,簡單的幾把桌椅,桌子上擺放的油燈忽明忽暗,映的武植的臉色也陰晴不定,宗澤坐在下首,拿著茶杯默默不語。
武植把手中的信箋放下,冷哼一聲道:“上京我是本來就要走上一遭的!隻是蕭奉先信裏提也不提黃龍府,哼哼,莫要惹得我火起!”
幾日前,蕭奉先遣使送來書信,邀武植赴上京,信裏連連致歉,言道耶律大石擅自攻打中京,事敗後逃入西遼,此事和遼國不沾半點幹係,請求武植來上京會商,解決兩國之間的小糾紛,不過信裏卻絲毫不提契丹破黃龍府之事,明知道是托詞,武植還是微微有些慍怒。
宗澤笑笑:“貴王執意去上京,下官自不好阻攔,說起來也是與遼國好好談談的時候了。”
武植微微點頭,在後世常聽說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現在看來絲毫不假,經過連番大戰,南朝也是該修養生息了,不說再打下去河北軍以疲憊之師能不能橫掃遼國,就說能,但若真的露出執意滅遼之意,怕是西夏,西遼馬上會與遼國結盟,抗拒南朝,唇亡齒寒的道理誰又不懂?
不但西夏,西遼,若南朝真一掃往日溫文形象,露出猙獰霸氣,西南大理,吐番等國怕也會不安起來,畢竟伐金乃是和遼國的盟約,但若滅遼不但師出無名,背棄盟友更招人話柄,若依自己以前計較,滅金後閃電般平了遼國也就罷了,若陷入僵持戰,對大宋毫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