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體係往往以哲學家個人的名字命名,但它並非專屬哲學家個人。黑格爾說過,哲學是“思想所集中表現的時代”。馬克思把這一觀點進一步發揮為“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由哲學家們創造的哲學體係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也不管它們具有什麼樣的“個性”,都和哲學家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法國啟蒙哲學明快潑辣的個性,德國古典哲學艱澀隱晦的特征,存在主義哲學消極悲觀的情緒……離開了它們各自的時代是無法理解的。從根本上說,任何一種哲學體係的出現都和它所處的時代相聯係,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19世紀中葉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英國工業革命及其後果、法國政治革命及其後果、世界曆史的形成及其意義,這三者是資產階級進行曆史性創造活動的主要成果,這些成果及其引起的規模宏偉、具有現代形式的社會矛盾,是推動馬克思創立“現代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因,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得以產生的時代背景。
肇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到了19世紀40年代已經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生產已經機器化、社會化。1789年開始的法國政治大革命,到了1830年推翻複辟王朝時也取得了曆史性勝利,資本主義製度得到了確立和鞏固。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政治革命的勝利,標誌著人類曆史從農業文明時代轉向工業文明時代,從自然經濟時代轉向商品經濟時代,從“自然聯係還占優勢”的時代轉向“社會、曆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的時代,從“人的依賴性”時代轉向“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時代[1],同時,這就從封建主義時代轉向資本主義時代。問題在於,資產階級在取得巨大勝利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製之間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人的活動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處在一種異化的狀態中,正是在這種異化狀態中,人的個性被消解了,人成為一種“單麵的人”。
時代特征和內在矛盾必然在理論上反映出來。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反映著資產階級在經濟領域中的勝利。亞當·斯密等人把社會財富的源泉從客體轉向“主體的活動”並對此作出抽象,形成了“勞動一般”概念,創立了勞動價值論。“勞動一般”這個概念的形成標誌著人類進入到“現代社會”,因為隻有在現代社會中,勞動才“不再是在一種特殊性上同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規定了”,“個人很容易從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勞動,一定種類的勞動對他們說來是偶然的,因而是無差別的”[2]。
對法國政治革命及其曆史進程的總結形成了法國複辟時代曆史學。按照梯葉裏等人的觀點,人民群眾創造著曆史;中世紀以來的歐洲曆史實際上是階級鬥爭的曆史,基於不同利益之上的階級鬥爭構成了曆史發展的動力;財產關係構成政治製度的基礎。恩格斯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法國複辟時代曆史學動搖了“以往的整個曆史觀”,並力求發現唯物史觀。[3]
英國和法國“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則反映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在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中,聖西門等人發現所有製是“社會大廈的基石”,並認為曆史運動有其內在規律,資本主義必然像以往的社會製度一樣走向滅亡,讓位於所有人都能得到自由和全麵發展的新型社會。雖然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總體上屬於非科學形態,但它同過去的烏托邦主義卻有質的區別,它是從新的時代中產生並反映著這個時代的內在矛盾。
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複辟時代曆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當然沒有解決問題,但畢竟提出了問題,即人類曆史向何處去和人類如何實現自身的解放。這一問題構成了19世紀中葉的時代課題,新的時代已經在呼喚著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學院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同對這一時代課題的解答是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