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時代課題、創立現代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複辟時代曆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都進行過批判性的研究和哲學的反思。不僅德國古典哲學,而且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複辟時代曆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也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精神生產不同於肉體的物質生產。以基因為遺傳物質的人種延續是同種相生,而哲學思維則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科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創造,形成新的哲學形態。現代唯物主義無疑屬於哲學,但它的理論來源卻不限於哲學。正像親緣繁殖不利於種的發育一樣,一種創造性的哲學理論一定會突破從哲學到哲學的局限。
馬克思對時代課題的解答又始終貫穿著哲學批判。“德國人是一個哲學民族。”在德國,社會變革問題首先要表現為理論活動、哲學運動。“即使從曆史的觀點來看,理論的解放對德國也有特別實際的意義。德國的革命的過去就是理論性的,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當時的革命是從僧侶的頭腦開始一樣,現在的革命則從哲學家的頭腦開始。”[4]馬克思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條典型的德國人的道路。具體地說,馬克思並不是直接從現實出發去解答時代課題,而是通過對哲學的批判返歸現實,從而解答時代課題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對黑格爾以後的哲學形式的批判”……這一係列的哲學批判使馬克思得到了嚴格的理論鍛煉,使他對近代哲學、哲學本身以及其他理論形態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對現實的社會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創立了現代唯物主義。反過來,現代唯物主義的創立又使馬克思比同時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透,以高瞻遠矚的深沉智慧科學地解答了時代的課題。
馬克思哲學產生之前,民族性是哲學的主要特征。即使孔子、老子、康德、黑格爾的哲學對其他民族發生過影響,但這仍然屬於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範圍,並沒有改變哲學的民族性。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哲學,如此等等。與此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性的學說。盡管德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故鄉,但馬克思主義哲學並非專屬德國,而是一種“世界的哲學”。馬克思曾經預言,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對於其他的一定體係來說,不再是一定的體係,而正在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即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5]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樣一種世界哲學,它是世界曆史的產物。
這裏所說的世界曆史,不是通常的曆史學意義上的世界史,即整個人類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各國家進入全麵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相互滲透,使世界“一體化”以來的曆史。世界曆史在今天已經是一個可經驗到的事實了,但它卻形成於19世紀。馬克思以其驚人的洞察力注意到這一曆史趨勢,他用“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這一命題表征了這一曆史趨勢,並明確指出:資產階級“首次開創了世界曆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6]。
世界曆史的形成使以往那種各自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狀態,被各民族各方麵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賴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麵性、局限性不斷被消除。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是如此。不但存在著世界市場,而且“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即世界性的精神產品。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樣一種世界性的精神產品,它是在世界曆史這個宏大的時代背景中產生的世界哲學。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哲學,所以它“遠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7],從而在不同的民族那裏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