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1 / 3)

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但是,唯物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作為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絕不是舊唯物主義以至整個傳統哲學原有理論主題的延伸和對這個主題的進一步解答。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理論主題的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並由此建構起了一個新的哲學空間。

要真正理解哲學理論主題的這一根本轉換,首要就要弄清傳統哲學的性質和特征。

“傳統哲學”是相對於“現代哲學”而言的,它是指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中葉這一曆史階段的哲學形態,包括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追溯整個世界的本原或基質是傳統哲學的目標,並構成了其中不同派別的共同主題。從根本上說,傳統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即關於超驗存在之本性的理論,它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近代唯物主義一開始就具有反形而上學的傾向,在培根那裏,唯物主義“包含著全麵發展的萌芽”。然而,“唯物主義在以後的發展中變得片麵了”、“變得敵視人了”[8]。那種“抽象的物質”、“抽象的實體”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構成為“萬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動因”。在笛卡兒看來,哲學所要把握的就是這個“第一原因和真正原理”,由此演繹出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原因。近代唯物主義從批判形而上學開始,最終又回歸形而上學。

黑格爾把形而上學和德國唯心辯證法結合起來,又建立起一個形而上學王國,從而使形而上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曾有過勝利的和富有內容的複辟”。問題在於,黑格爾把一切都還原為“絕對理性”,人本身隻是這種絕對理性自我實現的工具。絕對理性成了一種新的迷信,高高地聳立在祭壇上,要人們頂禮膜拜。黑格爾哲學隻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動性,由於它把人看作是“工具”,所以在實際上徹底剝奪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這樣,在亞裏士多德把“存在的存在”規定為“第一哲學”的理論主題後,到了黑格爾這裏完成了一次形而上學的大循環。

這就是說,無論是在近代唯物主義,還是在近代唯心主義之中,不僅“本體”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人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人和人的主體性失落了。因此,形而上學在德國古典哲學經曆了悲壯的“複辟”之後,不僅“在理論上威信掃地”,而且“在實踐上已經威信掃地”。馬克思斷言:“這種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於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並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9]完成這一時代任務的正是馬克思。換言之,把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吻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問題,反對或拒斥形而上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

在哲學史上,馬克思和孔德是同時舉起“拒斥形而上學”旗幟的,馬克思甚至認為,他所創立的現代唯物主義才是“真正實證的科學”。在時代性上,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學”具有一致性;在指向性上,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學”卻有本質的不同。孔德把“拒斥形而上學”局限於經驗、知識以及“可證實”的範圍內;馬克思提出的是另一條思路,即“拒斥形而上學”之後,哲學應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和人的生存狀況,“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10]。

馬克思時代的現實世界,就是資本主義世界。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製之間的矛盾導致人的活動、人的關係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一種異化的狀態。這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具體地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物的異化與人的自我異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在這種異化狀態中,資本具有“個性”,個人卻沒有個性,人的個性被消解了,個人成為一種“孤立的人”,國家也不過是“虛幻的共同體”。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由資本關係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狀態全麵異化的社會,揭露並消除這種異化因此成為“為曆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11]。可是,西方傳統哲學包括德國古典哲學無法完成這一“迫切任務”。這是因為,從總體上看,西方傳統哲學在“尋求最高原因”的過程中把本體同人的活動分離開來,同人類麵臨的種種緊迫的生存問題分離開來,從而使存在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物質成為一種“抽象的物質”,本體則是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無關的抽象的本體。從這種抽象的本體出發無法認識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以形而上學為存在形態的西方傳統哲學向人們展示的實際上是抽象的真與善,它似乎在給人們提供某種希望,實際上是在掩飾現實的苦難,撫慰被壓迫的生靈,因而無法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將現實的人帶出現實的生存的困境。因此,馬克思認為,隨著自然科學的獨立化並“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範圍”,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12],哲學應該從“天上”來到“人間”,關注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的消除,關注人類解放。

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抽象的人道主義,關懷的不是抽象的人的命運。馬克思發現,如果不能給工人、勞動者這些占人口絕大多數、被壓迫的人們以真實的利益和自由,人類解放就是空話,甚至淪為一種欺騙。所以,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革命”的“徹底革命、全人類解放”的問題,並認為能夠完成這一曆史使命、擔當“解放者”這一曆史角色的,隻能是無產階級。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無產階級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解放自己的階級,在他身上“表明人的完全喪失”;同時,無產階級又是一個“隻有通過人的完全回複才能回複自己本身”的階級,是一個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的階級。在人類解放過程中,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則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果說無產階級是人類解放的“心髒”,那麼,哲學就是人類解放的“頭腦”。“頭腦”不清,就不可能確立人類解放的真實目標,不可能理解人類解放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