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2 / 3)

因此,聯係經濟學的研究和曆史學的考察,從哲學上探討人類解放的內涵、目的和途徑,就成為馬克思的首要工作。這一工作的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它使哲學的理論主題發生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探討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並使哲學的聚焦點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有生命的個人”要存在,首先就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人的“第一個曆史活動”。從根本上說,人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自我塑造、自我改變、自我發展的。“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3]。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換句話說,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而這種統一恰恰是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的,直接決定人的本質的社會關係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生成的。人通過實踐創造了自己的社會關係、社會存在。換言之,人是實踐中的存在,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說,構成了人的生存本體。

正因為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所以,人的生存狀態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的建構和改變之中。人的生存狀態的異化及其揚棄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生和完成的,“異化借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14]。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這種人的生命活動的異化使人與人的關係體現為物與物的關係,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統治人,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製的批判,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屬性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揭示出被物與物的關係掩蔽著的人與人的關係,並力圖付諸“革命的實踐”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如果說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那麼,“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命題。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探討現實世界或現存世界,並使哲學的聚焦點從解釋世界轉向改變世界。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就是人的世界”,現實的人總是生存於“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中,而現存世界是人化自然與人類社會、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所構成的世界。一方麵,現存世界生成於人的實踐活動中,實踐猶如一個轉換器,通過實踐,社會在自然中貫注了自己的目的,使之成為社會的自然;同時,自然又進入社會,轉化為社會中的一個恒定的因素,使社會成為自然的社會,現存世界中的自然與社會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融為一體的。實踐活動是現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在現存世界的運動中具有導向作用,即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天地立心”,在物質實踐的基礎上重建世界。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15]。實踐構成了現存世界的本體。另一方麵,現存世界一經形成又反過來製約甚至決定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現存世界的狀況如何,現實的人的狀態就如何,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及其異化狀態,首先就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1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隻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7]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不僅是人的生存的本體,而且是現存世界的本體,是改變現存世界、消除人的異化的現實途徑,是“確立有個性的個人”這一人的生存和發展終極狀態的現實途徑。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實現了對人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統一。這是一種雙重關懷,是全部哲學史上對人的生存和價值的最激動人心的關懷。

人類解放的問題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人學”問題,實際上,它是一個如何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是一個世界觀問題。反過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雙重關係中去把握人本身,從世界觀的視角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的。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有生命的個人”總是在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雙重關係中存在的。“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係:一方麵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麵是社會關係。”[18]在現存世界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製約著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又製約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物是為人的存在,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人的關係,是人對人的社會關係。”[19]這就是說,在現存世界中,“實物”存在實際上是人的存在,“實物”與“實物”關係的背後是人與人的關係,或者說,“實物”不僅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體現著人與人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劃時代的貢獻就在於,它從“實物”存在的背後發現了人的存在,從物與物關係的背後發現了“人對人的社會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從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雙重關係中追溯出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