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3 / 3)

從根本上說,實踐就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製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必須進行活動互換,並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都生成於實踐活動中,人的實踐活動自始至終包含著並展現為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係。正是由於認識到實踐活動是人與自然關係和人與人關係的基礎,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力圖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製條件下人對物占有關係的改變來改變人與人的關係,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20],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

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確立有個性的個人”,讓馬克思一生魂牽夢繞,從精神上和方向上決定了馬克思一生的理論活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就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或者說,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出,要消除“個人力量轉化為物的力量”,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的現象,從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使“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又提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再次重申,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要確立人的“自由個性”,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可以看出,無論是所謂的“不成熟”時期,還是所謂的“成熟”時期,馬克思關注的都是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況,實現人類解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

哲學理論主題的這一轉換是與哲學研究對象的變革一起完成的。

從曆史上看,不同時代的哲學以至同一時代的不同哲學派別,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費希特指出:“我們想把每種哲學提出來解釋經驗的那個根據稱為這種哲學的對象,因為這個對象似乎隻是通過並為著這個哲學而存在的。”[21]這一觀點頗有見地。縱覽哲學史可以看出,每一種哲學用以解釋世界並構造其理論體係的依據,就是這種哲學的對象。費爾巴哈哲學力圖以“現實的人”為基本原則來解釋世界並構造體係,它們都“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22]。黑格爾哲學以抽象化的人類理性——絕對理性為依據來解釋世界並構造體係,實際上就是以人類理性為研究對象。所以,黑格爾認為,“哲學是探究理性東西的”[23]。正是按照這種認識,黑格爾建立了一種“科學之科學”的哲學體係。

當馬克思把目光轉向現存世界和人類解放時,他就同時在尋找理解、解釋和把握現存世界和人類解放的依據,並以此作為現代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這個依據終於被發現,這就是人類實踐活動。

如前所述,人類實踐活動是現存世界和人本身得以存在的基礎,是現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真正的本體。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和不斷發展的本體,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因此處在不斷解決又不斷生成的過程中。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24]。作為“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極為關注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所包含並展現出來的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係,並把哲學的對象規定為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問題,從而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為改變現存世界的實踐活動而創立的,實踐的內容就是它的理論內容。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對人類實踐活動中各種矛盾關係的一種理論反思,“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25]。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便找到了哲學與改變世界的直接結合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哲學對象的變革,是與現代科學的發展一致的。“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要求,要它們弄清它們自己在事物以及關於事物的知識的總聯係中的地位,關於總聯係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餘的了。”隨著現代科學的產生,“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仍然獨立存在的,就隻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曆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26]。到了20世紀,對思維本身的研究也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代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展表明:企圖在科學之上再建構一種關於整個世界“普遍聯係”的世界觀的確是“多餘”的,其實質隻能是“形而上學”在現代條件下的“複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