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一(2 / 3)

在實踐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動並同自然發生關係的,得到的卻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從而使人成為主體,自然成為客體。“整個所謂世界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54]這表明,實踐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為我而存在”的關係。[55]這種“為我而存在”的關係是一種否定性的矛盾關係,即人類要維持自身的存在,即肯定自身,就要對自然界進行否定性的活動,改變自然界的原生態,使之成為“人化自然”、“為我之物”。與動物不同,人總是在不斷製造與自然的對立關係中去獲得與自然的統一關係的,對自然客體的否定正是對主體自身的肯定。這種肯定、否定的辯證法使主體與客體處於雙向運動中。實踐不斷地改造、創造著現存世界,同時又不斷地改造、創造著人本身。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實踐當然體現著人的內在尺度以及對現存世界的批判性,包含著人的自我發展在其中。

可以看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為我而存在”的否定性關係是最深刻、最複雜的矛盾關係。這種矛盾關係構成了馬克思之前眾多哲學大師的“滑鐵盧”,致使唯物主義對人的主體性“望洋興歎”,唯物論與辯證法遙遙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出一籌的地方就在於,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深入而全麵的剖析,使唯物主義與人的主體性統一起來了,唯物論與辯證法因此也結合起來了。辯證唯物主義因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之一。

當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把唯物主義與人的主體性、唯物論與辯證法結合起來的同時,也就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曆史觀的統一。這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

通常認為,唯物主義曆史觀是一般唯物主義原理在社會領域中的推廣或運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愛爾維修早就“把他的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方麵”[56],得到的卻是唯心主義曆史觀。社會生活的特殊性猶如橫跨在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活動翻板”。在馬克思之前,即使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當他們的視線由自然轉向社會,開始探討社會曆史時,幾乎都被這塊活動翻板翻向了唯心主義的深淵。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仍在於以往的哲學家不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不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以及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從而創立了唯物主義曆史觀。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而且是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們為了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能夠生活,必須進行物質實踐,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必須互換其活動,並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57],即使社會生產力本質上也是在人們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實踐是全部社會關係的發源地和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從根本上說,社會就是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形成了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正因為如此,以往的哲學家,包括舊唯物主義者把人對自然的實踐關係從曆史中排除出去後,隻能走向唯心主義曆史觀;而馬克思從物質實踐這一現實基礎出發去解釋觀念以及曆史過程,則創立了唯物主義曆史觀,從而消除了物質的自然與精神的曆史對立的神話,實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曆史觀的統一。“自從曆史也得到唯物主義的解釋以後,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在這裏開辟出來了。”[58]離開了曆史唯物主義,就不可能產生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因此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又一基本特征。

由此可見,實踐的觀點的確是馬克思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這兩個基本特征都是從實踐唯物主義這一本質特征引申出來的,是這一本質特征展開的邏輯要求和理論表現。在哲學史上,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實踐、辯證、曆史的唯物主義。用實踐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實踐維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因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59];用辯證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所內含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0];用曆史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所內含的曆史維度及其徹底性和完備性,因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徹底性和完備性集中體現在曆史唯物主義中,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

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便終結了傳統哲學,創立了現代唯物主義,並在整體上優於現代西方哲學的其他流派。

[1]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104頁。

[2] 同上書,第42頁。

[3]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頁。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