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一(1 / 3)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新唯物主義,是在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要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征,就要了解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點。

從總體上看,舊唯物主義包括自然唯物主義和人本唯物主義兩種形態。

自然唯物主義始自古代哲學,後在霍布斯那裏達到了係統化的程度,並一直延伸到法國唯物主義中的機械唯物主義派。從根本上說,自然唯物主義根據“時間在先”的原則,把整個世界還原為自然物質,人則成了自然物質的一種表現形態。在自然唯物主義那裏,物質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人和自然都服從於同樣的規律”。自然唯物主義確認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卻一筆抹煞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它研究“整個世界”,卻唯獨不給現實的主體——人一個切實的立腳點。換言之,在自然唯物主義體係中,存在著“人學空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自然唯物主義是一種“純粹的唯物主義”,而到了霍布斯那裏,“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48]。

人本唯物主義起源於法國唯物主義中的另一派,即“現實的人道主義”[49],在費爾巴哈那裏達到了典型的形態。“費爾巴哈比‘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有很大的優點:他承認人也是‘感性對象’。”[50]具體地說,費爾巴哈把人看作是思維和自然相統一的基礎,力圖以“現實的人”為基本原則來理解世界。然而,費爾巴哈不理解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51]。因此,費爾巴哈得到的仍是抽象的人,忽視的仍是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同自然唯物主義一樣,人本唯物主義也“隻是從客體的形式”,沒有“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包括”在“舊唯物主義”的範疇之中,並認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就是不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

與此相反,唯心主義卻肯定了主體意識的能動性,論證了人在認識活動中是通過自身的性質和狀況去把握外部對象的。這種認識成果集中體現在康德的批判哲學和黑格爾的否定性辯證法之中。問題在於,無論是康德的批判哲學,還是黑格爾的否定性辯證法,都否定了能動的意識活動的唯物主義基礎,因而隻是“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的方麵”。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唯心主義也不理解現實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

可見,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共同的主要缺點就是,二者都不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也正是由於這一主要缺點,在近代哲學中造成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分離;在舊唯物主義哲學中又形成了“唯物主義和曆史彼此完全脫離”,即形成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心主義曆史觀的對立。

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主要缺點驚人的一致,促使馬克思深入而全麵地探討了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並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規定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一個全局性、根本性的定義,它所要表明的不僅僅是一種要把理論付諸行動的哲學態度,更重要的是指,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的建構原則。換言之,實踐唯物主義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特征。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實踐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製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又必然要結成一定的關係並互換其活動;同時,實踐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實踐者頭腦中作為目的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這個目的是實踐者“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52]。這就是說,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係,這些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現存世界的基本關係。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自然界具有“優先地位”,但“先於人類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或者在人的活動範圍之外的自然界,對人類來說是“無”,或者說“是不存在的存在”。這是因為,原生態自然界本身的意義隻有通過人的開掘、發現,才能獲得對人而言的現實性;隻有通過人的實踐改造之後,才能構成人們生活於其中的“感性世界”;通過實踐,人們不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自身也進入到自然存在之中,並賦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社會性。現存世界中的自然界已不是原生態的自然界,而是“人類學的自然界”。這就是說,通過實踐,自然與社會相互製約、相互滲透,成為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或“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曆史”。現存世界是自然與社會“二位一體”的世界。

可以說,實踐以縮影的形式映現著現存世界,它蘊含著現存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類所麵臨的一切現實矛盾的總根源。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並認為“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

這就是說,承認自然物質的“優先性”,這隻是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共性,它並未構成新唯物主義本身的特征。確認人以自身的實踐活動所引起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現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基礎,這才是新唯物主義的“新”之所在,或者說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唯物”之所在。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現存世界“當作實踐去理解”,實際上就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現存世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原則與主體性原則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這也就為理解人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最初來自自然界,“人的存在是有機生命所經曆的前一個過程的結果。隻是在這個過程的一定階段上,人才成為人。但是一旦人已經存在,人,作為人類曆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曆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隻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53]。這就是說,人是通過自己的活動自我創造、自我塑造的結果。動物是以自身對環境的消極適應獲得與自然的統一,維持自己生存的,所以,動物隻能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與此不同,人是以自身對環境的積極改造獲得與自然的統一,維持自己的生存並不斷發展自己的,所以,人自成一類,構成了獨特的人類存在。人類進化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與變異,而且是曆史學意義上的延續與創新,二者的統一正是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的。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