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索福戎(Sophron)是敘拉古(Syrakousai)擬劇作家,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人。塞那耳科斯(Xenarkhos)是索福戎的兒子,也是個擬劇作家。“蘇格拉底對話”指描述蘇格拉底的言行和生活的對話,是柏拉圖和其他的人寫的(這種體裁並不是柏拉圖首創的)。“蘇格拉底對話”(如柏拉圖的早期對話)和“擬劇”很相似,這種對話也可稱為“擬劇”。亞裏士多德在他的對話《詩人篇》的片段(第七十二段)中認為索福戎的擬劇和阿勒克薩墨諾斯(Alexamenos)的對話(第一篇“蘇格拉底對話”)都是散文,並且都是“詩”(摹仿品)。亞裏士多德在此處指出沒有共同的名稱來表示索福戎和塞那耳科斯的擬劇與蘇格拉底對話,是用不入樂的散文寫成的作品。亞裏士多德把他的老師柏拉圖作為一個詩人(意即摹仿者)看待。柏拉圖攻擊詩人,他自己卻也是個詩人。
[9] “簫”指雙管簫。“簫歌格”(一譯挽歌格)是一種雙行體,首行是六音步長短短格,次行是五音步,次行的節奏比較複雜,大體說來,仍是長短短格。“同類的格律”包括六音部長短短格。
[10] 亞裏士多德認為這樣稱呼是不妥當的;因為詩人所以被稱為“詩人”,是因為他是摹仿者,而不是因為他是某種格律的使用者。在亞裏士多德看來,格律不是詩的主要因素。
[11] 恩拍多克利(Empedokles),是西西裏的哲學家,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人,他的哲學著作是用六音步長短短格“韻文”寫的。盡管亞裏士多德在他的《詩人篇》中的片段(第七十段)認為恩拍多克利的風格有詩意,但此處與真正的詩作對舉,他卻認為他的作品不是“詩”。
[12] 開瑞蒙(Khairemon)是公元前4世紀悲劇詩人。《詩學》第二十四章說開瑞蒙混用六音步長短短格,三雙音步短長格和四雙音步長短格。他大概還同時采用過“簫歌格”(參見第14頁注⑤)。“馬人”指馬身人頭的肯陶洛斯(kentauros)。此處所說的《馬人》是一出悲劇或薩堤洛斯(satyros)劇(笑劇)。“混合體史詩”是偽作,因為《馬人》是戲劇,不是史詩。“這種作品也沒有共同的名稱”是補充的。
[13] “也應稱為詩人”是偽作,與亞裏士多德的意思不合,參看第14頁注⑥。
[14] “酒神頌”和“日神頌”屬於抒情詩(參看第13頁注①),《詩學》中隻提及這兩種抒情詩,而沒有專論抒情詩。此外,戲劇中的“合唱歌”也屬於抒情詩。“酒神頌”分節,“日神頌”不分節。
[15] “歌曲”在此處用來代替“音調”,參看本文第一章第三段。“歌曲”由歌詞(即語言)、音調和節奏組成。“韻文”在此處用來代替“語言”,指狹義的“韻文”,參看第14頁注②。“韻文”由言詞(即語言)及節奏組成。歌曲與“韻文”已包含節奏,但節奏在此處又作為媒介之一。在戲劇中,“歌曲”用於合唱歌中,“韻文”用於對話中(主要用三雙音步短長格,偶爾用四雙音步長短格),故說“交替著使用”。
[16] “種差”是使“種”呈現差別之物,此處指“媒介”。其他兩種“種差”是“對象”與“方式”。
[17] 亞裏士多德認為人的品格從行動中表現出來,品格是由行動養成的,因此隻有在行動中的人才具有品格。
[18] 波呂格諾托斯(Polygnotos)是公元前5世紀名畫家,他以古代英雄人物為題材。
[19] 喜劇家阿裏斯托芬稱泡宋(Pauson)為畫諷刺畫的漫畫家。
[20] 此處所指的狄俄倪索斯(Dionysios)大概不是波呂格諾托斯的同時代人與摹仿者(他的畫很可能也是以古代英雄人物為題材),而是公元前1世紀的人物畫家。
[21] 這句話舉荷馬為例,使人懷疑是偽作,因為亞裏士多德認為荷馬還寫過滑稽詩(參看《詩學》第四章第二段),滑稽詩中的人物不會比一般人好。
[22] 據說克勒俄豐(Kleophon)曾用英雄格(六音步長短短格)寫日常生活。
[23] 塔索斯(Thasos)是愛琴海北部的島嶼。赫革蒙(Hegemon)曾戲擬莊嚴的史詩。
[24] 《得利阿斯》(“Deilias”)意即“得羅斯故事”或“得利翁的故事”。得羅斯(Delos,舊譯作提洛)是愛琴海上的一個小島。得利翁(Delion)是玻俄提亞(Boiotia,舊譯作比奧細亞)境內的一個城市,靠近雅典領土阿提刻(Attike)。尼科卡瑞斯(Nikok-hares)已不可考(我們所知道的尼科卡瑞斯卻是一位喜劇詩人)。
[25] 提摩忒俄斯(Timotheos,公元前446—前357年)。菲羅克塞諾斯(Philoxenos,公元前435—前380年)是個酒神頌作家。提摩忒俄斯摹仿的圓目巨人波呂斐摩斯(Polyphemos)比一般人好,菲羅克塞諾斯摹仿的波呂斐摩斯比一般人壞。波呂斐摩斯曾把俄底修斯(Odysseus)和他的夥伴們關在他的石洞裏,俄底修斯設法把波呂斐摩斯的眼睛弄瞎之後,才得以逃脫。“不同的人物”是補充的。
[26] “叫人物出場”根據厄爾斯的補訂譯出。
[27] 括號裏的話疑是偽作,因為亞裏士多德認為詩人化身為所摹仿的人物而說話,即等於用自己的身份說話,而用自己的身份說話,即不是摹仿,參看第二十四章第四段。
[28] “摹仿者”指劇中人物,一說指演員。
[29] 參看本文第一章末段及第15頁注⑤。
[30] “都摹仿好人”一語不甚準確,參看第16頁注①。
[31] 含有“表演”的意思。
[32] 希臘文drama(即戲劇)一詞源出dran,含有“動作”的意思,所謂“動作”,指演員的表演。
[33] 多裏斯(Doris)人是一支古希臘民族,於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來到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os)。
[34] 墨加拉(Megara)在阿提刻西邊。墨加拉人曾於公元前600年左右推翻僭主忒阿革涅斯(Theagenes),建立民主政體。
[35] 墨加拉人曾往西西裏移民,建立許布萊亞(Hyblaia)城。
[36] 厄庇卡耳摩斯(Epikharmos)公元前6世紀喜劇詩人,據說他和福耳摩斯(Phormos)首先放棄諷刺劇而寫世態喜劇。喀俄尼得斯(Khionides)和馬格涅斯(Magnes)是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雅典喜劇詩人。
[37] 伯羅奔尼撒是希臘南部的半島。此處所說的多裏斯人指西庫俄尼亞(Sikyoaia,舊譯作息啟溫)人。
[38] 括號裏的話是亞裏士多德的話,不是多裏斯人的話。
[39] 希臘文komazein是“狂歡”的意思。
[40] 參看本頁注①。
[41] 多裏斯人自稱首創喜劇,因為喜劇演員的名稱komoidoi是由於喜劇演員曾流落於komai(多裏斯人這樣稱郊區鄉村)而得到名字的;多裏斯人自稱首創戲劇(包括悲劇和喜劇),因為“戲劇”一詞源出他們的方言中表示“動作”的dran;如果戲劇是雅典人首創的,則“戲劇”一詞應當是雅典方言的prattein(動作)引申出來的pragma一字,而不應當是drama。
[42]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見《歐美古典作家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一),7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43] [古希臘]色諾芬:《蘇格拉底回憶錄》,見《歐美古典作家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一),1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44] 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見《魯迅全集》,第一卷,297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45]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見《詩學·詩藝》,11~1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46]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修辭學》,轉引自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8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47]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見《詩學·詩藝》,29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48]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見《詩學·詩藝》,29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