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名物考釋
紅毛國:指英國。清末太平天國的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到:英吉利即俗稱紅毛邦……於今稱為最強之邦,由法善也。
長毛:指太平軍。因太平天國成員皆披頭散發,故有此稱。長毛也泛指盜匪。如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稱:在阿長眼中,一切的強盜土匪都是長毛。
地保:清朝和民國初年在地方基層為官府辦差的人,大約相當於秦漢時的亭長、隋唐的裏正、宋的保正。如《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那地保規矩,是送縣官過了他管的地界,才敢回去。
台端:古代對官吏的尊稱,今為對人的敬稱,用在平輩之間,或機關發給個人的函件上,猶言尊處、尊駕或閣下。如歐陽修《與程文簡公書》:“屢煩台端,悚仄可知。”又如曾國藩《複胡潤之書》:“聞台端剗除強暴不遺餘力,鄙懷欲取為伐柯之則。”
作保:做擔保,充當保證人。如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亮是皇叔這裏人,難道自家作保?煩子敬先生也押個字,回見吳侯也好看。”如黃六鴻《福惠全書·保甲·漁埠編保》:“如初到口岸,不曾認識,即訊明同處認識船戶,立契作保,方許承攬。”又如曹禺《原野》第二幕:“仇虎拐帶,我是私奔,那個時候還是天作保,地作保,還是找您婆婆來作保?”
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孝廉是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於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途,後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到明清時演變成對舉人的稱呼。
逃反:指因躲避兵亂、匪患等災禍而逃往他處。如楊朔《三千裏江山》第九段:“頭十月,美國鬼子打到家門口了,阿誌媽妮備上牛鞍子、搭上糧食行李,要去逃反。”又如孫犁《澹定集·序》:“在武鬥期間,他的愛人不顧家中其他財物,背負著這些書籍信件逃反,過度勞累,以致流產。”
團練:指中國古代地方民兵製度,也指官兵一起練的意思。出自孫鼎臣據《周禮》:“今之團練鄉兵,其遺意也”,“無比閭族黨則伍兩卒旅為烏合之兵;無保甲則鄉兵為烏合之民”。嘉慶年間(19世紀初),白蓮教起義,當時八旗、綠營嚴重腐化,擾民有餘,不足以禦敵,合州知州龔景瀚上《堅壁清野並招撫議》,建議設置團練鄉勇,令地方紳士訓練鄉勇,清查保甲,堅壁清野,地方自保。其辦團經費均來自民間,且由練總練長掌握。團練製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
首事:指出頭主管其事的人或頭麵人物。如《老殘遊記》第二十回:“ 王子謹同老殘坐了兩乘轎子,來到齊東村,早有地保同首事備下了公館。” 又如王統照《司令》:“因為辦差的人物,城裏派下來的委員,本局的局長、團長、鄉董、紳士、校長、商界的首事……都得打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