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無知(1 / 3)

人生在世,對一切事都有一個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這本沒有什麼可說的。可是如果人在某事上的無知有人為的因素,即有人有意無意地造成了人在某事上的無知,或有意延遲人了解某事的時間,這就比較有意思了一一性這件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人們在性上的無知包括對性生理的一般無知;對性行為的無知;以及對性行為與生育二者關係的無知等等。

對性生理的一般無知

“我成熟得比較晚。在學校我聽說有的女生黑著燈同男生在一起,可我不知道男女黑著燈能幹什麼,一點也不知道。我那時候以為談戀愛就是兩個人聊天,連要親吻擁抱都不知道。”

“我到了17歲時還不知道性為何物。記得那年我們下鄉勞動,我看到了一本關於這方麵的小冊子,上麵寫著男孩會遺精。我記得當時我挺高興的,因為我原來以為隻是女人有月經,現在發現男的也攤上了一件事,心裏很高興。當時我的知識在這方麵完全是空白。”

一位在“文革”後期才中學畢業的年輕女性說:“十七八歲的時候我去插隊,那時女同學一起洗澡倒都覺得乳房大的漂亮了。但是在男女關係方麵我們都很正經。有個別人和農村人好,有性關係,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還記得村黨支部書記對我們說:你們這些傻丫頭,什麼都不懂。”

對性行為的無知

“我倆在婚前一直沒有性生活,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不懂,我們真的是到了二十七八歲了都不懂這事。就在登記之前,我們有過一次機會。那天我知道他很想做這件事,但一方麵是我害怕懷孕,抗拒,另一方麵他想做也不知該怎麼做,就沒做成。”

一位女性講到她新婚之夜對性的一無所知:“我記得很清楚,我是××年×月×日結的婚。第一天晚上是在我媽家過的。媽媽幫我鋪好被子後,在旁邊擱了條小毛巾,我一點都不懂,問媽媽這是做什麼用的。我一點也不知道這些事。”

另一位女性講到自己當初的尷尬經曆:“剛開始那次我們根本找不到地方,打開了三個燈也找不到。他說,你自己的東西都找不到。”

一位中年知識女性說:“我原來對這種事一無所知,到二十七八歲還沒見過男性生殖器,一輩子的性經驗隻有可以數得出來的幾次。剛結婚時,我毫無性經驗,他也沒有性經驗,一開始弄得不好,手足無措,把他弄疼了,好像還弄傷了,總之是弄錯了。”這對夫婦結婚很晚,婚後至今經常分居。

對性與生育關係的無知

一位中年女性用生動的事例講述了自己當年的性無知狀態:“我們還沒結婚時,他就要和我做那件事,我不答應,他硬要做,他排了精可實際上沒進去,我為這事緊張了一個星期,後來見來了月經才放心了。我當時完全不明白人怎麼就會生孩子,我以為精蟲像虱子跳蚤一樣能到處爬。我當年去兵團時也是這樣想的,所以從不敢把衣服被子晾在男生的衣物上麵,害怕沾上這種東西。有件事加重了我這種看法。那時我們連有個女孩,也是北京知青,她人很單純。不知怎麼回事肚子就大起來了,別人都說她壞,問她是不是和男生發生了關係。她說,什麼叫‘發生關係’?她隻承認和男生在一根鐵絲上晾過被子。我當時真的以為這樣就能懷孕。後來這個女孩到醫院去做了檢查,發現是子宮瘤,可她的名聲已經壞了,她媽媽還到兵團領導那裏去提了抗議。我聽到這事感到很疑惑,到底人是怎麼懷孕的呢?自己隻能把這個問題藏在心裏,也不敢去問別人。”

一位年屆五旬的女性也講到自己當年類似的無知:“那年我大學畢業分去勞改農場,家裏讓我帶上一床鴨絨被,因為是一位表哥蓋過的,我就說什麼也不肯帶,我不敢帶是因為怕蓋了這被子就會生孩子。”

“我中學上的是女校,鬧出很多笑話。我過去以為人長大了自然就會生孩子,女同學們還一本正經地討論過:難道不結婚就不能生孩子嗎?我一直以為孩子和爸爸無關。這也怪我媽媽。

“因為我長得特別像我爸,所以我問過媽媽,為什麼會這樣?她說,因為媽媽老想著爸爸,印象就印在腦子裏了,所以你就會長得像爸爸了。我還信以為真了。後來我又看到一本書上說,男女同房就有了孩子,我以為同房就是在同一個房間裏住,所以覺得和男的住一間房子一定很可怕。家裏來客人住了我的床,我就覺得很危險,客人一走我就去曬他蓋過的被子,曬三天才敢用。這種無知一直持續到18歲。”

一位有過婚前孕經曆的女性回憶道:“我當時十七八歲,感情也不知道把握。我們結伴去的雲南兵團。那次他回北京探親,我很想他。回來後就有了這種關係。我們住的地方有那種兩人間的宿舍,那時候同學們都回去探親了,我們就發生了關係。當時我們無師自通地覺得應該把男的那個放在女的裏麵,也不知道這樣就能有孩子。隻覺得很刺激,很舒服,不覺得難受,也不記得是不是有快感。做了兩次之後就不來月經了。過‘十一’殺豬,我洗豬腸子時就老覺得要吐,這麼暈暈糊糊有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裏我才吃了11斤飯票,還老是因為吃不下去把飯菜倒掉,我懷疑自己得肝炎了。其實我知道懷孕會不來月經,但是不知道怎麼會懷孕,所以一直也沒往這上麵想。後來我從媽媽床底下找到一本避孕手冊,看了以後才明白了。”

性的無知在某個時期是純潔的象征,是值得人們自豪的事情;相反,擁有這方麵的知識會成為可恥的事情。記得1974年我在大學讀曆史係,有一次同宿舍的女同學們聊起“宦官”。有一女生問我是否知道什麼是宦官,我說知道,她卻立即自豪地說:我就不知道什麼是宦官!言下之意她比我要純潔了許多。

我至今還記得自己因為比別人早懂得宦官而引起的羞愧和尷尬。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是一群學曆史的大學生!這件事的說明意義是:如果有一個社會或時期,人們會以某種知識為恥(無論是關於什麼事物的知識),那麼對這個社會或時期人們的理性就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對這樣一個社會最精辟的概括隻能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他那本聞名遐邇的寓言體小說《1984年》中所說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性學習

性學習的途徑同時代氣氛有密切的關係,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禁欲的氣氛越濃厚,人們的性學習過程就越困難,越充滿著歪曲和誤解。

調查結果表明,女性的性學習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擇其要,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通過書本學習;第二,通過影視展覽學習;第三,通過同性朋友或家人學習;第四,通過異性朋友學習;第五,通過動物行為學習;第六,通過其他途徑學習。

通過書本學習

在解放後頭30年,中國人生活在一種禁欲主義的社會氣氛當中,人們的性學習過程是比較艱難的。有一位女性回憶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最初接觸性知識的冒險經曆:“記得那年我18歲,第一次對性有知識是看了一本叫做《性的生活》的書。那裏麵講到快感什麼的。那書當時是禁書,我姐姐是我們的家庭警察,監督我們談什麼樣的話題,看什麼樣的書。記得那本書我是躲在廁所裏看的,在裏麵呆的時間太長了,姐姐妹妹在外麵直砸門。晚上我把書放在枕頭底下,被我姐姐搜出來交給了我爸,我爸就把書鎖在了抽屜裏。我急著還同學書,隻好把旁邊的抽屜拿下來,把手從縫裏伸進去,這才拿到書去還給人家。我記得當時特恨我姐姐。”

“還記得中學的時候我們看過一本關於性的書。大家一個挨一個傳著看,一邊看一邊樂。”

“我有一次看到書上有一個‘禽’字,不認得,我就去查字典,後來知道這字念‘操’。後來又看《紅樓夢》裏王熙鳳和賈璉怎樣怎樣,下麵怎麼硬起來,要插入什麼的,就模模糊糊地知道了一點。”

通過影視展覽學習

雖然色情影視材料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和幫助性幻想,但有不少調查對象提到,她們看色情影視材料的動機之一是學習性行為。

一位年輕女性講到色情錄像帶對她了解快感的幫助:“我第一次快感是在首次經驗的兩三年之後。看過毛片,看那裏麵的人感覺那麼好,自己為什麼沒那種感覺?後來自己也感覺到好了。”

一位大學教師說:“技巧一開始不太懂,那年他看了黃色錄像,模仿了一些。”

一位女性這樣講到她從展覽中學習的經曆:“我在承德看過快樂宮,有雕塑,那是佛教到了最高層次,不到這層次還理解不了。”

通過同性朋友或家人學習

“我比較幸運,對性的事知道得早。小學時,有個12歲的女生跟我講了很多奇妙的事情。我當時根本不知道底下有那麼個東西,我以為她說的是尿道。還記得我當時心想,那麼小的地方,這怎麼可能呢?”

“我的女友裏有搞醫的,‘和她們聊起來就知道了。”

有些女孩的性教育是由姐姐來做的:“那年我姐姐和男孩談戀愛,她告訴我說,男孩會有性要求,關係不容易限製在不發生關係的界限之內。要是碰到這種情況,你就跟他講話,男人在這種時候精神都會集中在性衝動上,你一講話,就能把他的注意力轉移開了。”

通過異性朋友學習

“我是23歲才有性的概念的,還是通過一件很荒唐的事。

“有一天晚上我在大街上走,突然有一個騎車的小夥子攔住我,要跟我交朋友,我就跟他去了。他很坦白地告訴我,他是刑滿釋放犯,找不到工作,讓我幫助他。後來他趁我不注意就把生殖器掏出來了。我很生氣,轉身就走了。他倒沒對我怎麼樣。”

通過動物行為學習

一位女性講到自己的性學習過程是在當年插隊時:“從隊裏馬配種牛配種,我知道了什麼叫結婚。一開始是我們知青中一位年齡最大的大姐去看的,她看完給我們講了,我們那夥人全都哇哇叫,說我們可不想結婚了。”

另一位女性說:“我後來下鄉在馬場工作過一段,看到馬交配,大概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通過其他途徑學習

一位當過小學老師的女性說,她的性教育過程十分奇特:“我的一個學生被人強奸了。我從調查了解這件事的過程中,從當事人的敘述中,恍恍惚惚知道了性交的過程。”

從調查結果看,女性的性學習途徑和過程是各色各樣的,有的是相當艱難的。學習的困難無疑會加重人們對性的神秘感和罪惡感,使她們或者覺得這件事非常重要、非常神秘、非常好;或者覺得這件事非常可怕、非常肮髒、非常壞。與此同時,她們或多或少失去了對這件事的平常心。

青少年的性教育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各國都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例如在美國,以促進性教育聞名的也是受到很多攻擊的一個組織是1960年成立的美國性信息組織。圍繞性教育的典型爭論是:性教育打擾了兒童的天真單純的太平世界,點燃了青春期青少年的性欲的熊熊火焰。不論有意無意,性教育都會鼓勵性試驗,造成相應後果。讚成性教育的人則強調:通過提供正確的信息,篩選出正確的態度,性教育可以幫助人們預防性病,避免不情願的懷孕,糾正錯誤的性態度等等,使人們過上更加成功的性生活。

在其他社會,父母是如何對子女進行性教育的呢?這裏記錄了一般美國父母對子女進行性教育的程序:(1)4歲以前:認識到男女孩子的不同性興趣,講解男女在生育中起的不同作用,對孩子的某些具體問題給予解答;(2)4―8歲:討論感情、性吸引力、興趣,用正確的專有名詞講乳房、陰道、陰莖,解釋某些髒話的意思;告訴孩子們如何防止壞人的接近和傷害;(3)9―13歲:講月經周期的青春期心理變化,男女在生育中的作用,避孕和流產;討論性病的傳播及預防;(4)14一19歲:講約會、戀愛、性交和結婚,並包括各種題目,如愛情、宗教、道德觀念;進一步強化避孕和性病的知識。②但是,父母對子女所做的性教育在青少年性知識的來源當中其實隻占很小的比重。由學校和父母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的作用遠遠比不上其他途徑。

父母和學校本應成為青少年性學習的主要途徑,但由於前述的種種爭論、責難和阻力,它並未擔當起這個責任。這種情況在中國和西方都存在。為了使青少年對性這件事能有平常心,父母和教師應當負起性教育的責任。

婚前性行為

我在20世紀80年代末所做的一項北京市隨機抽樣調查表明,有過婚前性行為的人在樣本中所占比例約為15%;而對婚前性行為持允許態度的占到約30%。一個值得注意的相關變量是年齡:年長的一代無論在行為還是態度上都明顯地比年輕一代保守。本次對女性的調查也表明,人們在對待婚前性行為的觀念和行為上有很大不同,造成差異的因素既有年齡,也有社會經濟地位。

拒絕婚前性關係

一位女性這樣談到她對婚前性行為的抵製:“我是婚後才同意做這事的。婚前他有幾次想做,我不讓他做,不配合,結果他就沒做成。”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婚前性行為規範相當嚴厲,一位“文革”期間結婚的女性說:“我是1975年9月領的結婚證,10月辦的事(婚禮),辦完了才敢幹那事。”

一位女性講了她的初戀和當時的婚前性規範:“我18歲時認識了一個同學的哥哥,他想和我有性接觸,可我當時正準備去當兵,怕參軍體檢時查出來,就沒敢做。”

一位中年的獨身女性說:“37歲以前我一直很傳統,覺得不結婚就不能有這種行為,怕將來結婚不是處女,人家不珍惜我。”

一位獨身女性說:“我在二十四五歲時有一段時間特別想結婚,因為我一直以為結婚以後才能有性生活。”

對婚前性關係抱有犯罪感

“開始的一兩年時間我一直很疼,可能因為我們一開始是偷偷地做,覺得是犯罪,覺得是幹壞事,氣氛很緊張,害怕被別人發現。這樣有一兩年,後來好些了,但還是沒有幸福感。每次做都害怕有人闖進來。我的幻覺裏老有這樣的情景:有人發現了我們,把我們抓到公安局去。”

“我的第一次是到外地探望男朋友的時候。那時我已經23歲了。感覺挺神秘的。記得那是個冬天,我夏天時攢了幾天假去看他。在他們招待所裏,當時又緊張又快,跟做賊似的。他一碰到我就流出來了。隻記得當時特別害怕,覺得是不正當的。我那時思想還比較正統。”

“那天晚上他說:你今晚住這兒別走了。我說話都帶了哭聲,我說,你到底想幹什麼嘛!後來我還是走了,心裏很別扭,既覺得掃了他的興,又覺得他那樣提出是不應該的,不結婚就同居不好。他說,這樣也好,我們就擁擁抱,接接吻,搞精神戀愛。可後來我們還是覺得精神戀愛是空的。有一次我們去外地旅遊,那裏情調特別好,我們隻租了一個房間。第一天我們各睡各的,第二天他酒喝多了,回來後就向我提出了要求,當時我也喝了酒,我就答應了。當晚沒做成功。第二天早上醒來聽到鳥叫聲,我就說,鳥叫真好聽。他突然說,我們再來一次好嗎?我以為他是說再來這裏玩一次,就說‘好哇’。他就和我做了。這次我流血了,很緊張,臉色蒼白,把我們倆都嚇壞了。他說了一句讓我有點生氣的話,他說,沒想到你把自己保護得這麼好。”

“第一次時我傻乎乎的,感覺不好。那個男孩非做不可。我疼得很厲害,心想,以後要總是這樣就不再做了。當時還有點負罪感,因為沒結婚。”

有的女性在發生了婚前性關係之後,主要的感覺不是負罪感,而是一種吃了虧的感覺。一個很小年紀與異性發生過兩性關係的女孩承認:“做完之後特別後悔,使勁哭了很久。”

一位有過婚前性關係的女性說:“第一次以後有很短的一段時間,我隻想過要結婚,沒想過以後還會交別的男朋友。想到人家會覺得我不好,我覺得有點吃虧。”

對婚前性關係毫無犯罪感

“我認為婚前性關係應當允許,我也說不上為什麼,隻是覺得感情到了那一步就行。就連婚後(婚外性行為)我都認為可以,更何況是婚前,還是個自由人。我覺得這件事不必看得很重,這隻是形式,應看重內容。對我來說,更深層次的美感更重要。”

“上大學時,婚前性關係很普遍。宿舍樓上公開貼著‘不準同居’的標語,證明這不是少數人的問題了。那年在宿舍樓裏查暴徒,沒查出暴徒倒查出很多同居的男女。有的就在床上拉個簾。同學關係好的宿舍,一個人的朋友來了,別的人就自覺地走了,這邊幹完了,到樓道裏喊一聲‘回來吧’,大家再回來。我估計大約有80一90%的同學有婚前性關係。我覺得沒必要壓抑、做作,我追求自然。工作時要本分,業餘就追求本色,力所能及地放鬆一點。”

“我是25歲結的婚,21歲有性經驗。那是我第一個男朋友,當時有很舒服的感覺。”

一位女性這樣談到她的婚前性關係:“我自己當時沒有什麼犯罪感。在沒有這種事(性關係)之前,我對他至少有好感;有了這種事後就沒有好感了。我覺得自己對人該高標準嚴要求了。我感到感情和性應當是統一的。”

“初次性交經驗是在19歲,當時就那麼做了,很自然,到了那火候就做了。那是我的男朋友(未婚)。第一次特別疼,感覺不好。父母到現在都覺得我是處女,我也沒特別小心地瞞他們,躲著藏著。那時他們要是知道了會很傷心,但他們從沒直接問過我。現在要是知道了就不會太大驚小怪了。”

一位在酒店當服務員的女性說:“在我周圍的人裏,有一半人(拿婚前性關係)不當回事,另一半人是沒機會。我周圍認識的人裏沒有virgin(處女)。”

有的人因為是同即將結婚的男友發生性關係,所以沒有負罪感:“我們是婚前就做過那事的。在婚前大約半年時,他父母不在北京,我們就有了機會。當時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不害怕,隻是不想讓人知道。”

一位40多歲還是處女的女性說:“在我這個年齡再保持貞節已是可笑的,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了。我曾經試著和一個人做這件事,但他怕負責任,怕做了以後,我要求見麵的次數增多,他又做不到。”

婚前性行為規範是一個反映社會性觀念變化的敏感指標。

在美國,這個變化十分明顯。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發生率在本世紀有極大提高。幾十年前,有婚前性行為的人比例較低,而且婚前性行為往往會導致婚姻。金賽調查發現,在婚前90%的男性曾與女友或娼妓性交;已婚婦女中有50%有婚前性行為。關於婚前性行為與教育程度的關係,在女性中是正相關關係,在男性中是負相關關係,這一點與女性的婚齡有關:由於文化程度越低的女性結婚越早,所以初中文化程度的女性有過婚前性交合的隻占30%;高中文化者占47%;研究生程度者卻高達60%以上。在金賽調查之後的幾十年間,美國人的婚前性行為比例有大幅度增加:15歲的青年有性行為者已占1/6;到20歲時達到70%;男女兩性都有3/4的人有婚前性行為。根據1974年美國全國成年人調查發現,到25歲為止,已有97%的男性和81%的女性有過婚前性行為。法國1972年調查表明,到29歲,有75%的男性和55%的女性有性行為。前西德1973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到21歲,未婚大學生中男性44%、女性33%有婚前性行為;未婚工人中81%男性和83%女性有婚前性行為。在瑞典,99%的婦女和男人一樣,在建立永久的結合之前,已經有過性經驗。②生活在中國的人們都能感覺到,近十幾年來,婚前性行為的規範寬鬆了許多,自己經曆過或親朋好友裏有過婚前性行為的人所占比例明顯增加,這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尤其是“文革”時期是不能想象的。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女性對這種行為有負罪感,或堅決不肯“越軌”。可以說,在婚前性行為規範上,我們的社會正日益形成多元的價值一一人們按照自己認為可以的方式行事。如果某人認為不可以做這件事,那也是她將傳統文化或她生長環境的行為規範內化的結果。換言之,與過去幾年相比,這種約束較多來自內心的約束,較少來自外部的約束。

初次性交

女性對初次性交的感覺有的是正麵的,有的是負麵的,這一點同雙方感情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盡管第一次大多數女性都會流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但由於性交雙方感情較好,女性會視這種經曆為義務,並因此產生歸屬感;而如果雙方感情不好,就會因此加重厭惡感。

首次經驗以正麵感覺為主一一義務感與歸屬感

“第一次性生活很痛苦,特別疼。我真的完全是為了愛才接受,因為愛就要忍著,就要付出。他都不忍心了,說,看你那痛苦的樣子就算了。第一次做完後,覺得世界上的人都變了。”

“在街上見到一個人就會想,他晚上會做那件事,好像看到了人的另外一麵。”

“我們結婚後性生活一直不成功,好幾天之後才成功,沒什麼快感,隻感到心理上的滿足。”

“我們登記後就有了性關係,那時還沒舉行婚禮。第一次除了疼沒什麼感覺。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從此是大人了。”

“我們的第一次沒什麼感覺,心裏覺得有點緊張,不很疼,稀裏糊塗地就過來了。”

“我初次性交是21歲,是在婚前。沒覺得特別疼。”

“我和他婚前沒有性生活。婚前他就擔心自己不好,覺得自己歲數太大(30多歲了),神經衰弱,多愁善感。結婚那天他心理壓力很大。當夜沒放進去就射了。他當時就說:我不行,咱倆得離婚。婚後一個月左右才真正做成。我有點疼,流了一點血。他陰莖偏小,生理上不強,所以心理壓力大。”

“第一次特別疼,後來也有時候會疼。”

“第一次他也不會我也不會。我愛人道德品質方麵無可挑剔。他們家是革命家庭,除了正統的教育別的什麼都不講,所以我們一點都不懂,連要過性生活都不知道,那時候什麼書也找不到,媽媽也不跟我們說。第一次他都找不著地方。我當時特別疼,最後總算是搞成了。開開燈,看了有血,他說:你還是個處女嘛(當時廠裏有人說我不正經,名聲不好)。”

“我第一次性交當然是在婚後,好像沒覺得疼。一開始他不熟練,處女膜好像是後來才破的。”

“記得頭一次我不讓他做這事,其他想做什麼都可以,因為我不想要孩子。他說,像我這樣是很罕見的。後來吃了避孕藥才敢做了。我對這個第一次沒什麼印象了。好像不痛,也不知道有高潮這回事。他也不知道。”

一位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了一位有婦之夫的女性這樣描述了她的感覺:“那天他來到我的宿舍,那是我第一次性交。他把我按在床上,進入以後有一點痛。在這之前我隻知道男人要進入女人的身體,可不知道要進哪兒去。他進入以後,我有一種兩人融為一體的感覺。我認為,這就是說,我們要一起生活了,有一種‘我是他的人了’的感覺。”

首次經驗以負麵感覺為主一一厭惡感

那些在回憶第一次性交經曆時有厭惡痛苦感覺的女性,大多不是已經離婚,就是和丈夫關係不好。由此看來,性生活與夫妻感情關係密切,但是,很難斷言二者究竟孰因孰果;極有可能是互為因果的一一因為感情不好才對性交感到厭惡;又因為對性交印象很壞加重了夫妻感情的惡化。

一位離婚女性這樣回憶自己的第一次性生活:“第一次性經驗感覺太壞了。我和他結婚以前沒談過戀愛。我一開始就不太喜歡他,覺得挺別扭的。他第一次性生活就尿了我一下子(北京俚語:一身)的尿,給我印象壞極了。我後來一直不喜歡性生活。我一直沒受過人的愛撫,沒得到過愛,隻有受辱的感覺。”

“頭一次很疼,流了血,不是很成功。他那一晚上沒怎麼讓我睡覺,做了四次。最後那次我哭了,坐起來對他說,你幹什麼呀!隨後幾天一直都很疼,一個月以後才不疼了。”

“第一次不覺得疼,他是早泄。我挺厭惡的,雖然我沒說,但他能感覺到。到這次為止,我沒見過男性生殖器,隻見過小孩的,覺得挺受刺激的。”

“頭一次我很害怕,覺得疼,也覺得震驚,不喜歡,不高興,心裏也不舒服。我喜歡男人的最多就是抱一抱,愛撫一下,就行了。”

有的女性對首次經驗的感覺不好,並不是由於對事情本身的反感,而是因為第一次性關係的對象不是丈夫而是情人,心理壓力太大:“我的第一次不是跟丈夫。那時我已經不小了。記得我們接吻時我很恐懼,很恨人家,覺得是他害了我。我覺得那是一種出自本能的恐懼,無形之中和我從小所受的中國式教育有關。對這件事我一開始是排斥的,他求我,我一直拒絕,最後實在推辭不了才做的。其實他的傳統道德觀念也很強。我們隻是一般的男女朋友,他有妻子。我對第一次看得還是很重的。”

盡管女性對首次性交經驗的感覺很不同,但她們大都對它看得很重,因為它畢竟是她們人生經曆中的“第一次”。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第一次”,記得有位母親說過她如何懷著欣喜的心情觀察孩子的“第一次”: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識字等等。然而,在很多女人的心目中,第一次性交同其他的“第一次”有不同的意義一一喪失童貞,成為“大人”,成為和以前不同的一種人;這種感覺應當做看作主要是源於心理的,而不是生理的。也就是說,這個“第一次”與其他“第一次”的不同點主要來自社會的規範,來自社會為性行為賦予的特殊意義(如童貞的觀念等等)。

性交頻率

與性交頻率有關的因素很多,最明顯的是年齡一一頻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此外還有夫妻感情的因素,身體狀況因素,以及居住地點和條件的因素等等。調查發現,人們的性交頻率差距極大,有的夫妻的頻率是以月為單位的,可有的頻率是以天為單位的。雖然本次訪談樣本很小,但是仍能看出一個規律,即,頻率極高和頻率極低的都是人數很少的人群,大多數人處於中間狀態。用統計術語來說,應當是一個正態分布。

頻率極高者

“我們結婚的頭5年,幾乎是每天一次,有時一晚上兩三次。”

“我懷孕以前差不多每天一次,懷孕以後就少了。我認為懷孕就不可以做這事了,怕小孩流產。”

一位離婚女性說:“剛結婚時每天都有;到了30歲明顯下降;離婚前兩三年已經厭惡性生活了。結婚晚期,我們兩人形在一起,神已經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