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入製是分水嶺
要說新舊聯賽有什麼不同,其實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準入製的實施。取消升降級,實行準入製是構建職業籃球聯賽的核心,是職業籃球區別於競技籃球的分水嶺。
在東莞會議上,我曾經這樣描述競技籃球的表現:“我們對籃球比賽的認識就局限在一場籃球賽上,勝負是最重要的。比賽可萬萬不能輸,尤其是在主場。我們的賽製是以升降級為核心展開的,認為非此不能保證比賽的精彩激烈。於是我們的運動隊、俱樂部將主要精力都用在確保球隊不掉級上,無暇顧及其他,否則企業退出,俱樂部無法生存。於是不惜花大價錢請外援、從其他球隊挖人、做裁判的工作、收買對方球員等消極、腐敗的行為都出現了;賽場秩序、觀眾情緒無法控製等情況層出不窮、不一而足、花樣翻新,搞得競賽的組織者、參與者疲於奔命、防不勝防。”這確實是以前聯賽存在的弊病。
以前我們對俱樂部建設有要求但沒措施,而俱樂部由於多方麵原因也不重視自身建設,存在運作不規範、經營項目單一、重成績輕品牌、缺乏發展潛力等問題。我們推出的準入製,對俱樂部建設提出了具體、量化的要求,通過評估和規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有關職業俱樂部管理的各項法規製度,使俱樂部成為產權明晰、製度健全、管理規範、能自我經營、符合市場經濟體製要求的實體。各俱樂部在近幾年的運作中,逐漸認識到市場開發與經營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改變無所作為、單純等靠要的思想,開始走上自主經營的軌道。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參與俱樂部的投資,給籃球俱樂部帶來了公司製的經營理念,一批實體化的民營俱樂部正在崛起。從另一個方麵講,對俱樂部要求的同時,也對籃協官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進了聯賽辦公室的專業化建設。
準入製不僅是一個進入職業聯賽的標準和門檻,也是推動俱樂部建設的手段。在每年一次準入評估的壓力下,俱樂部的職業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盡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止一次地遭受來自俱樂部方麵的敷衍和抵製,但最終的結果是都在往前走,幾年下來,俱樂部的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當然,CBA準入製的實施過程,與理想的目標有一定距離,這是與我們的國情和體育管理體製密切相關的。這正應了一句老話,中國的事情急不得,不能太理想化,但方向是正確的,俱樂部是在壓力下進步的。至於有人隻從球隊進入的數量看,認為“俱樂部準入製想得很美,做起來大走樣。開始時似乎沒幾個俱樂部能通過,最後卻一個不落全部達標”,我們也隻能笑笑。評論總是很容易的,因為不用負責任,不用探究一項措施的目的,也不用考慮應對複雜的形勢和矛盾,隻要脫口而出就行了。而我們卻不能這樣,我們就是要按照職業聯賽的設計,逐步解決問題,鍥而不舍地往前走。我堅信,付出總會有回報。
經過準入評估,確定新賽季參賽的15支球隊均由轉製為職業化的俱樂部建製,擁有企業法人的注冊資格、獨立的注冊資金和商標,比賽以市場化模式運作。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