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難違
2006年8月7日,廣州。打完中美籃球賽後,我從廣州飛往南京參加斯坦科維奇杯賽,就在到達廣州白雲機場的時候突然接到了一位總局領導的電話。他明確地對我講:為了備戰2008年奧運會,你們要壓縮聯賽,給國家隊備戰留出更多時間。在他的印象裏,CBA聯賽不是高水平的比賽,與其多打這樣的比賽,還不如增加國家隊的集訓時間。
接到這個電話,我的心情很複雜,也很憂慮。領導同誌親自打電話的時候不多,我知道他下決心了。到了南京以後,我就跟中心的同誌們談這件事,大家都感到意外。當時盈方中國公司總經理王應權正在南京,聽說了這件事後,反應很強烈。當時他正在和一些大企業、大客戶談下個賽季的廣告和讚助事宜,這個消息放出來,盈方的談判會受到很大影響。
王應權是從商業開發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我卻要從全局角度多想一些。經過兩個賽季的試驗,CBA聯賽已經呈現出向上的勢頭,聯賽的麵貌有所改觀。運動員、教練員、俱樂部投資人和媒體對聯賽的發展充滿期待,讚助商方麵也表現出積極參與的意願。就在這個關口,放出壓縮聯賽的訊息,勢必會帶來連鎖反應。首先,壓縮賽程意味著在賽製上要退回到過去的雙循環賽製,常規賽將減少112場比賽,這對球隊、俱樂部和聯賽整體的影響是全麵的。第二,新聯賽剛推出就削減,聯賽改革舉措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將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第三,賽事減少還將導致聯賽價值縮水,給聯賽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
當然,作為籃管中心的負責人,我理解總局領導的意圖和出發點。籃球盡管不是2008年奧運會的奪金項目,但群眾基礎好,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大;姚明在NBA的成功,王治郅的回歸,以及易建聯登陸NBA初期的不俗表現,都使社會各界對國家男籃抱有很高的期望。總局領導一再強調指出:如果中國體育代表團在2008奧運會上奪取了許多金牌,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集體球類項目不見起色,就不能說舉辦了一屆成功的奧運會。
顯然,總局領導是從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任務的大局出發,參照了國內一些優勢項目的成功經驗作出了壓縮聯賽的決定。我之所以感到憂慮,是基於我對籃球項目奧運備戰的不同認識和整體思考。
從國外優秀籃球運動員成才的規律看,一個運動員每年必須打夠80場以上的高水平比賽,積累比賽經驗,提高技戰術運用能力,才能快速成長。這是歐美籃球強國多年經驗的總結。我們的奧運備戰應該借鑒他們的經驗,為運動員多打高水平比賽創造條件。而當今的現實是,世界各國籃球職業聯賽的時間一般都是在10月底至第二年的6月左右。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裏,我們即使將國家隊提前集中起來,也沒有參加高水平國際比賽的機會。缺少正式比賽的長期集訓不僅對提高運動員水平的作用有限,而且有削弱球員的激情、增加傷病的風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