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創意發酵成熟的時間是無法準確預測的,但是我們依舊可以根據過往的經驗來大致假設一下,並且通過認真的準備和用心的觀察,盡可能早地發現有價值的線索,最終形成一個成熟的創意。
混合的創意
優秀創意的產生過程就好比美酒的發酵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想要獲得好點子,就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是幾乎沒有人喜歡這種無法確定期限的等待,這實在讓人焦慮。於是有些投機取巧的人就想到了直接“複製”別人發酵好的創意,但是這種行為屬於剽竊、偷竊,是違法的。因此他們就想到了另一個辦法,將幾個現成的創意混合到一起:從中取一些資源,經過刪減組成一個看起來還算新穎的東西,並把這個成果當成自己的創意。這就像將別人家幾種不同的酒混合倒進自己的瓶子裏,然後給這種混合酒起個新名字,這就成了自己的創意,比如雞尾酒。
這個時代,很少有人喜歡用發酵法則來製造創意,人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耐心等待。相比較來說,人們更喜歡“拿來主義”,拿幾個別人現成的創意,然後從每個創意裏麵取一些有價值的資源,組合成一個新東西,並將這個新東西視為自己的創意。比如,時下大多數大學生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都是使用混合法,找幾個跟自己題目相關的論文,從這裏抄一點,從那裏抄一點,最後把這個混合別人觀點的論文當成自己的創意交了上去。而很多老師們似乎對這種“現調製”的論文並不反感,因為他們自己也很喜歡這麼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論文成了批量生產的東西,書籍成了批量生產的東西,假創意充斥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這是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然而,混合的創意也並非完全不可取。一個優秀的調酒師一定非常了解各種酒的特性,並能根據這些特性調製出比純酒更加漂亮、更加甘美的雞尾酒。隻不過雞尾酒的創意是調配方法的創意,而非生產酒的創意。換言之,一個優秀的創意達人往往了解很多優秀的創意,並能夠從這些創意中汲取精華,找到並綜合其中的精華,形成更好的創意。但是這種混合調配得來的創意並非原創,至多隻能算是半原創。
於正,時下內地著名的電視劇編劇,他的代表作《大清後宮》《美人心計》《宮》等作品幾乎家喻戶曉,他也因此成為內地炙手可熱的編劇。然而圍繞在他周圍的抄襲緋聞卻一直不斷。他的《大清後宮》被質疑抄襲香港TVB的電視劇《金枝欲孽》,《美人心計》被質疑抄襲一部名為《未央沉浮》的小說,新劇《賢妻良母》被質疑抄襲電視劇《家好月圓》……於是有的網友戲稱於正為“於抄抄”。
麵對這種抄襲質疑,於正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這樣說道:“我這個人有個習慣,看過大量的電視劇和大量的書,看到經典的句子、橋段就會記下來,生活中碰到好玩的東西也會記下來,寫的時候腦中的這些記憶就會跑出來。哪個作家敢說自己寫的橋段是別人從來沒用過的?哪篇文章沒引用別人的東西?這樣來說,那麼大家要說《京華煙雲》抄襲《紅樓夢》嗎?李碧華的《青蛇和白蛇》抄襲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嗎?難道隻有韓國的《大長今》和日本的《阿信》是原創的嗎?其實韓國的《人魚小姐》和瓊瑤劇《情深深雨濛濛》也很像……當初人家說我的《賢妻良母》抄襲港劇《家好月圓》,《大清後宮》像《金枝欲孽》時,我很憤怒。我已經解釋過,也承認過,我的《賢妻良母》是有借鑒《家好月圓》的地方,但是真的不存在抄襲,如果兩部劇真的那麼像,人家電視台也不會買。為什麼大家都要人雲亦雲,那麼不寬容,那麼狹隘?”
實際上,於正的劇本就是一種混合的創意。將別人寫得好的創意納為己用,這種行為的確有抄襲之嫌。然而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為什麼於正火了,而別的編劇沒有火?或許就是於正很會抄,懂得在混合調配中加入自己的創意吧。但是,無論如何這種劇本絕不能算是完全的個人創意,最多算半原創。如果於正在宣傳的時候說自己是“改編者”,而非原創者,或許就不會招致那麼多批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