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娥(1 / 3)

大清朝乾隆三十年春,天下承平日久,當朝特準開設恩科。

是科,川南名士駱時香高中鼎甲第三名,俗稱探花郎而名動京師。

越明年,駱時香得乾隆爺嘉獎,破格知任潼川府尹。

潼川古梓州地,曆為劍南道東川首府,與成都齊名。涪江穿境而過,兩岸沃野千裏,民富境寧,實乃大清國久負盛名的大府名郡。

駱時香乃文士,雖為一府之尊,卻清正持己。走馬上任後,憑著一顆天地良心,不遺餘力地肅清吏治,境內的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又三年,土著中有名望者一百零九人聯名上書,言潼川素有文邦之謂,今得駱大人賢明治境,當重修草堂寺,以現當年杜子美寓居梓州舊況。

駱時香素重杜工部,尤推崇其憂國憂民思想。遂順乎民意,奏請朝廷,撥庫銀萬兩以建梓州草堂。

秋九月初七。

駱時香率百十名勞工到郪江象山中采伐大木,以備建寺之料。

一日工完,天將暮,駱大人隨眾下山就餐,行至山腰龍湫處,夾岸修篁茂密,突聞絲弦之音隨晚風嫋嫋而來。駱時香凝神靜聽,操琴者所弄之琴非佳品,然技藝非凡,琴音純正柔美,絲毫無擾耳之噪。

駱大人一時來了興趣,如此荒郊野嶺,居然有這等雅人?駱時香未榜賢書(中進士)時,已是聞名遐邇的川南名士,於博弈音律多有涉獵。夕陽暮景中聆聽一曲如飲佳釀,頓時忘了饑餓。他囑咐眾人隻管下山吃飯,休要跟隨左右叨擾。

隨從兵弁素聞府台大人雅趣多多,今日一見,始信不假。駱時香性喜率真而為,平時常一個人到鄉下走訪,十天半月不回衙中,也是常有的事。

眾人說說笑笑,果真無事一般下山去了。

駱時香獨自一人乘了暮色,順著琴音一路尋去。湫潭二畝許,正北方林木叢中隱約現一茅屋,四周竹籬相隔。推柵門入院內,院壩甚是潔淨,並無一般農戶常見的雞鴨糞便。左廂房微有光,駱時香上前叩門,琴聲戛然而止。

少頃,一素衣女子開門而出。

夜光暮色中,駱時香見女子體態婀娜,神態舉止一點也不像山野村姑。遂上前施禮,請教彈琴者為何方高人。

素衣女子見駱時香彬彬有禮,又是一副官員打扮,亦款款道了萬福,隔著竹門對屋裏喊道:“爺爺,有官人求見。”

“莫非潼川駱大人乎?”

“正是在下。”駱時香一邊答話,一邊暗想,屋裏的人是誰,怎麼一開口就說出了自己的名號?

正當駱時香疑惑不解之際,一位鶴發童顏的老翁嗬嗬而出,拂須笑曰:“老夫知夜裏能造訪寒舍之人,必是府台大人無疑,誰想一猜即中。嗬嗬嗬,有緣,有緣。”

時,明月初升。

駱時香見老丈白發白須飄逸如仙,甚有好感。連忙躬身作揖,詢問老者尊姓大名。

老翁又是嗬嗬一笑,擺擺手說道:“有緣相逢一識,問那俗名幹啥?”

駱時香見老翁不肯說,知世間隱逸之士多有不便讓外人知曉的秘密,遂不再問,複打恭道:“老丈高臥之士,駱某無知,叨擾了。”

“哪裏,哪裏。”翁一邊還禮,一邊對素衣女子說,“素娥,快去準備飲食,我要和駱大人飲上幾杯。”

駱時香到這個時候,才知道開門的女子叫素娥。

不一會兒,素娥便將四樣小炒端上了桌,十分得體地說道:“山中野味,不知合大人胃口乎?”

駱時香看木桌上,四樣小炒皆精美,似曾相識,卻又一時想不起在哪裏見過。

老者捧出一壇老酒,說是自家釀的燒刀子,尚可入口。翁用土碗滿滿地篩上兩碗,遞一碗給駱時香,自己執一碗在手。

二人就著昏黃的桐油燈,徐徐對飲開來。

那酒初入口裏有一些燥辣,至喉時卻又醇厚無比,較之劍南春酒實在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老翁見駱時香微微小酌,又抿嘴閉目不語,知道他在細細品賞酒的味道,就捋著胡須笑道:“駱大人,這酒乃是純苞穀釀造,比之府上的劍南春酒如何?”

駱時香小酌的一口酒正入肚中,口裏餘香滿腔,不由讚道:“老丈所賜佳釀,勝那國酒遠矣。”

老翁捋須頷首,請吃小炒。其味又是精妙絕倫,世間少有。問及何物所作,翁答曰:“乃素娥山中所采黃花、春筍之類野菜,晾幹後貯藏於窖,珍貴得很。平素連老夫也少有吃到,還是駱大人有口福哈。”

“爺爺怎麼又開娥兒的玩笑了?”素娥嘟起小嘴,卻並未真的生氣,隻把一雙杏眼偷偷地看一下駱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