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文人論及蜀中風情,不外乎成都妖嬈遂寧畫邑。民間小老百姓則有順口溜說,清風雅雨建昌月,重慶妹兒川南客。
單說這雅州之雨,四季朦朧如煙,把一座川邊小城澆灌得水嫩鮮活。去城二十裏地有一座蒙山,山不甚高,卻因為題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句而名揚全國。蒙山中有個皇茶園,一園茶樹皆古木,所產茶葉不論明前還是雨前,無不醇正清冽,去風十裏猶聞其香。
大宋神宗三年春,京師開封府的廣利寺中,來了一位掛單的南方和尚,滿口蜀音,自言年齡已逾一百二十歲,但人們看到他卻健步如飛,疾如英男。一城軍民爭相哄傳,紛紛前往廣利寺探望,莫不驚訝老和尚的容顏宛如孩童一般嫩滑。
流言傳入宮中,神宗皇帝聽說後,以為異人,著近侍太監宣蜀僧入宮麵聖。
蜀僧跟隨太監闊步進入宮中,帝見和尚容顏圓潤如嬰,一時驚為天人。忙降階以迎,詢問所服何種仙草神藥而得此效果?
蜀僧對答道:“貧僧幼時家境貧寒,常常食不果腹,唯有山間茶樹遍野,沸水泡之聊以充饑,以致成癖。百十年來,貧僧日飲茶水十餘盞,從未間斷過。”
帝又問和尚所言神茶產地之所在,蜀僧從容答曰:“此去千裏之遙,西南蜀郡有蒙山,神木即產此山中。”言畢,和尚請辭退。
聖上初時不許,細想蜀僧乃世外之人,強留又有何益?遂欽賜錦緞袈裟一襲,金杖一根,放和尚歸去。
自從蜀僧離開京城後,神宗皇帝莫名其妙多了一層牽掛,他常常想起和尚說的話,臆想著蜀中蒙山必是蓬萊瀛洲一類的仙境,心中便無限地向往。
一日早朝後,神宗皇帝急宣大學士蘇軾進殿麵君。
蘇軾乃蜀中眉州人氏,學究天人,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尤其對飲食茶道有著極深的研究,堪稱養生學的大家。
神宗皇帝開門見山地說起自己近日的所思所想,他料定蘇軾必然知曉蒙山茶的秘密。
誰知道蘇大學士聽了聖上所思後,竟然滿頭霧水,他捋著長長的美髯沉思良久,才遺憾地回答道:“誠蒙陛下垂詢,請恕臣直言,蜀人但知有蒙茶天下第一之說,實不知該茶尚有這等神妙的功效。”
神宗皇帝並不滿意蘇大學士的回答,便以蜀僧年逾一百二十齡尚能健步如飛相詰,定要討個說法。
蘇軾見皇上腦袋長了“包”,隻好搪塞道:“臣的故鄉相距蒙山兩百餘裏,軾孤陋寡聞,或許蒙茶真有返老還童的功效也尚未可知。”
聖上聽了蘇軾的解答,心中越發不快,遂口諭蘇大學士,令其擇日啟程,回蜀中探個究竟。
蘇軾領了聖旨,一路上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他知道這是一樁很惱火的苦差,設若蒙茶確有老和尚所言的功效,自然一好百好。倘有一絲一毫不合皇上心意的地方,不論如何稟報,都少不了要吃“夾心板子”!
蘇學士一夜無眠。
翌日天明,蘇軾帶著一幫“欽差”從開封出發,日夜兼程地趕到了成都。眉州雖然近在咫尺,但蘇大人並沒有借機回鄉省親。皇差大過天,諒誰也不敢冒這個風險。在成都稍事休息後,一行人徑直往雅州的蒙山而去。
西出成都九十裏路,遠遠地望見一座山峰,兀立在迷蒙的煙雨之中。時而陽光破霧而出,隱約可見此山五峰環列,狀如蓮花,主峰蒙頂甚偉,高達千仞。時而又薄霧繚繞,五峰縹緲如晨塘芙蓉。時而再細雨霏霏,群峰碧澄如洗。
蘇軾乃當朝第一大學士,見了如此美景,心中甚是喜歡。他不顧眾人的反對,堅持辭了轎夫,換了一身便裝後,就沿著山間小徑,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山頂爬去。
初入山門二裏許,有一寺甚陋,寺名天蓋寺。蘇軾一行人入寺小憩,順便討要些茶水潤喉。眾人見寺名起得古怪,便找來寺中的住持相詢。
住持是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僧人,錯把蘇大學士一行人當成了一般的香客,並未把他這個大胡子放在眼裏,也沒有回答大夥兒的問話。倒是旁邊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僧,一邊用掃帚清理地上的落葉,一邊緩緩地說著寺名的來曆。他自言聽師傅的師傅說起過,很久很久以前,女媧煉石補天,不知何故在蒙山的上空留下了一道縫隙,以至於雅州一年四季陰雨綿綿,難得見到幾天太陽,莊稼人不堪其苦,紛紛到山神廟裏燒香許願。魯班大師聽說這件事後,憐憫百姓疾苦,便作法修建此寺以遮天漏,意在用寺廟高大敞闊的屋頂將天遮住,故名天蓋寺。
蘇軾見雜役老僧說得十分有趣,囑咐隨從捐了十兩銀子,以旺寺中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