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何理解投資理財(8)(1 / 1)

(1)“謹慎監管”投資原則逐漸取代簡單的數量限製。正如我們在前麵所介紹的,長期以來,許多國家在保險資金投資監管方麵都采用比較具體的數量限製,比如,規定保險資金投資的範圍,對某些種類的投資、資產規定出一個最高、最低的投資比率限製等。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這樣的數量限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與嚴格的數量控製相比,“謹慎監管”原則更加強調保險投資的分散化,要求保險公司及其投資托管人謹慎地選擇一個最能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而不具體規定各種投資工具的比例,其更注重對保險的動態風險進行控製。

(2)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匹配越來越受重視。對保險公司而言,維持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匹配,是償付順利實現,避免流動性危機的基本保證。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保險公司在進行資金投資時,需要對各類資金來源的性質加以充分的考慮,以資產負債的合理匹配及風險控製為原則,來確定可投資的工具範圍以及相應的投資比例。

(3)對衍生性金融產品的投資監管開始出現。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許多國家的保險監管當局已經允許保險公司在投資和風險控製方麵使用衍生性金融產品,由於衍生性金融產品存在較高的風險,各國監管當局正嚐試製定一係列的標準,對於衍生性金融產品的投資規模、投資額度以及資金來源進行有效的控製,以避免保險公司在進行衍生產品投資時遭遇過大的風險。

當然,在當前我國市場主體自我約束不足,外部監管相對薄弱的時候,嚴格保險資金入市的比例管理還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個人投資者

1.

個人投資者的含義

在證券市場發展初期,市場參與者主要是個人投資者,即以自然人身份從事有價證券買賣的投資者。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證券市場出現了證券投資機構化的趨勢。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機構投資者市場份額20世紀70年代為30%,90年代初已發展到70%,機構投資者已成為證券市場的主要力量。

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可概括如下:

常從過去股價變動中發掘簡單的規律。

缺乏專業的估價知識,對股票的看法容易受到小道消息或傳媒等的影響,並且行為短期。

股票投資過於集中。

傾向於過早實現盈利而回避損失。

個人投資者作為市場中龐大的投資群體,其投資行為的取向雖然不一定對市場起主導作用,但卻可以從他們的投資行為上看出一個市場的規範程度、理性程度、文明程度與成熟程度。

2.

個人投資者的特征

個人投資者在證券市場投資過程中通常具有以下幾個重要行為特征。

(1)從眾跟風行為。個人投資者比較分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大機構投資者往往善於利用他們的各方麵優勢,製造出一些容易使人衝動的市場氣氛,致使散戶時而蜂擁追漲,時而又一擁而出殺跌。具有從眾心理的個人投資者往往認為,大多數人看多或看空的東西一定是對的,恰恰沒有認清市場運行最本質的特征之一是,隻有少數人在關鍵時刻才會正確。很多個人投資者通過學習,也掌握了很多分析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分析水平。可當自己精心研究了一隻股票,準備買進時,隻要聽旁邊的股民隨便說說“這隻股票不好,不如某某有題材……”就立即放棄買入,或改買別人“推薦”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