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周鳳岐易幟後,陳調元、王普亦易幟附於廣州。
孫傳芳自戰勝奉軍後,驕氣橫溢,坐鎮五省,目中無人,根本沒把蔣介石放在眼內。蔣、吳大戰,孫按兵不動。其聯軍共15個師,9個混戰旅,其中7個師和2個混成旅為其基本隊伍。除福建周蔭人可與其共命運,餘皆為權宜結合,勝則相附,敗則相離。蔣、孫交戰,孫所定的一切方略,均不與盧香亭、謝鴻勳、王金鈺等相商,故失敗定矣!
孫傳芳見聯軍全麵罷戰,士氣低落,知道根本原因是不願為鄧如琢打天下,倘再遲遲不決,勢必釀成全軍覆沒,遂下令人馬退入浙蘇皖。時福建之周蔭人亦被北伐軍何應欽之人馬擊敗,周電孫請示辦法,孫示周相機撤往浙西。於是,周所部蘇延的第十二師,蔣啟鳳的第十三師,周蔭軒的獨立旅、閩省督署官員們,都撤到金華、蘭溪一線。時何應欽揮動人馬由贛東跟至浙西後,想趁周部喘息未定,將其一舉殲滅,不料雙方接火後,反被周部包圍,何部團長錢俊亦被俘。
孫傳芳自九江退至南京,一番思索之後,深感自己處境有腹背受敵之危,遂決定與奉係捐棄前怨,其決定去天津,麵見張作霖,化敵為友。這天,孫暗派侍從副官到浦口鐵路管理局,以送姨太太去天津之名義,要了一輛專車。翌日清早,孫僅帶一名副官,潛行離開司令部,由浦口登火車前往天津。行前,孫於辦公桌抽屜內留了一張紙條,內雲:
“我去天津會張雨亭,前方戰事請參謀長協助盧總司令調度指揮。”
孫秘密走後,總司令部內不見其蹤影,且誰也不知去,頓時慌亂起來,參謀長劉宗紀向各處通電話詢問聯帥,皆回答不知,連公館內兩位夫人及姨太太也都驚慌起來,向參謀長追問孫之去向。劉宗紀抓耳撓腮,無法回答。一時間,公館內外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最後,劉從孫的抽屜裏找到了孫之手令,眾人之心才稍定。
在孫傳芳微服抵津前,曾派代表拜見過張作霖。
張作霖自吳佩孚人馬被北伐軍連連擊敗,孫傳芳五省聯軍亦在江西連遭大敗後,深感時局發展將於己不利,遂於10月11日由奉天到天津。其入關之目的,一想趁機使己成為北京政府的首腦,一想糾集各方軍事力量,對抗國民革命軍。11月14日,張作霖於天津其住所蔡園召開了會議,到會的有吳佩孚的代表、孫傳芳的代表、張宗昌及奉軍高級將領,閻錫山的代表亦應邀參加了會議。會上,張作霖首先表白其決無做總統之野心,他入關隻為如何團結北洋各軍,對抗馮、蔣。張言罷,張宗昌首先發言道:“兵貴神速,唇亡齒寒,我們援助朋友,也是保衛自己,各位朋友不必再有什麼誤會了。大家聯手對付赤化軍。”
會上,張作霖提出由奉軍援吳,直魯軍援孫。然來參加會議的孫、吳代表是向張求助軍餉的,對於奉魯出兵相援,不敢作主。張作霖聽了,怒斥吳、孫代表道:“爾等不能代表吳玉帥、孫聯帥,就請吳玉帥、孫聯帥派能作主的代表來!”
就在這時候,11月19日,孫傳芳微服抵津。孫傳芳到了蔡園張公館大門口,遞上了一張名片,門衛一見是孫傳芳來拜謁張大帥,趕緊通報。張作霖和在座奉魯將領聞孫微服前來,無不愕然。時楊宇霆主張扣住孫傳芳,將其槍斃,以報當年之仇。張作霖聽了,斥楊一番。經爾傳令相接。孫張二人見麵。互致問侯後,孫道:“大帥如記前隙,就將我斃了,如以國家安危為懷,我願與大帥商議打敗北伐軍之計劃,以消滅赤黨之禍。”
張作霖乃吃軟不吃硬之人,聽孫之語,大為動容,起身道:“馨帥言過了!出兵討赤,乃是我們的責任。”
孫傳芳道:“如今江蘇、安徽兩省,我已無力去保,就請雨帥、效帥率兵南下,蘇皖兩省從今交兩帥主持。”
張作霖擺手道:“我們出兵為討赤,至於討赤成功,東南各省當然還是奉還馨帥主持,我們豈可乘人之危,奪他人之地盤。”
孫傳芳聽了,也很動容,謂張道:“雨帥,效帥,我們吃小麥的人,和吃大米的南方人,永遠合不來。”
接著,張作霖要孫談談軍事打算。孫表示願獻出江蘇讓魯軍接防。張宗昌起身道:“馨帥,我張宗昌從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別人地盤。我的軍隊開到浦口後,即換乘輪船開往前方,決不經過南京!”
孫聽了張宗昌之語,更受感動,其道:“為統一軍事組織對付赤黨,我意組建統一的全國軍隊,由雨帥為大元帥,指揮全國兵馬,與赤軍決一雌雄。”
孫之建議,得到奉、魯各將領的交口稱讚。接著,繼續討論軍事問題,經過各方討價還價,最後確定,魯軍布防於津浦線上,負責保守安徽和長江北岸。
吳佩孚兵敗漢口,退至鄭州,孫傳芳失去五分之二的地盤,微服北上,向張低頭,張作霖於天津蔡園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奉軍、直魯聯軍南下,然吳佩孚不似孫傳芳能低首俯就,依然故我,不僅不去參加會議,亦不肯答應奉軍假道。其發電於張,內稱:
“此時將領中感於風傳,有假道滅虢之慮,弟如視兄尚有可為,請稍助餉械,所其自謀,否則可令漢卿自來取之,兄當遁跡世外。”
張學良亦派人前往吳處疏通,然吳仍依然如故。而此時吳的部下寇英灰卻對奉張聯絡,特派使者赴津。時吳由在津參加軍事會議的代表為熊炳琦,熊不得要領,不敢對奉張表示。張作霖遂派了張景惠、田中玉、鮑貴卿、許蘭洲4人於11月29日下午由天津赴鄭州,向吳接洽。同時奉張派人赴保定迎曹錕,以便由曹錕從中周旋。
吳佩孚對天津會議表示沉默。
奉張對閻錫山聯絡密切,閻應承派兵援陝阻馮,並願擁護張作霖入主中央。
張作霖等於天津會議期間,北京的內閣亦動蕩,11月20日,顧維鈞在閣議席上提出要辭職,當晚由杜錫王圭代表內閣赴天津向張、孫表示,時奉張沒有改組內閣的打算,願支持現內閣。顧聞之,亦於當日趕赴天津,與奉張就商一切。顧由天津返京後,即召開了閣議,然此次會議不歡而散。由張宗昌、張學良的賭友潘複出任了財務總長。時天津方麵又傳出擬請趙爾巽或鄭謙或靳雲鵬過渡,28日,顧終於發表了辭職通電。其電雲:
“維鈞於佳日通電乞退,瀝陳艱阻,盡出至誠。所以遲徊不欲遽去者,以當時比約雖告失效,而善後辦法,尚少端倪。且日本之複牒未來,西班牙之約期又滿,此皆國家安危所係,非苟忍須臾,無以對我全國父老,以故慰勉同僚,暫支危局。棼絲既理,接淅可行。盟誓不諭,肝膽相照。今幸犖犖大端,粗雲就緒。維鈞等雖曰待罪,差右息肩。旬日以來,縱疊荷諸公以大義相規,毅力為助,而此後折衝樽俎,非有健全政府,竊恐險象驟生。至於中央財政,瀕於絕滅。若再無根本之圖,尤足貽誤國事。維鈞等一再討論,意見相同。深望諸公顧念中樞,毋忘告朔,早定方策。力振難危。不勝大幸拜嘉之至。顧維鈞、湯爾和、潘複、蔣雁行、杜錫王圭、羅文幹、任可澄、楊文愷、張誌譚。勘。印。”
當日,閣議即停止。翌日,張作霖、吳佩孚複電慰留。張作霖慰留電雲:
“勘電敬悉,國事阽危,支撐不易,負重至遠,端賴藎籌。值此險象環生,所望艱難共濟,尚請同支危局,勉維其難。不特中外觀瞻,抑亦國人所仰望也。特以奉複。張作霖。豔。印。”
吳佩孚慰留電雲:
“勘電奉悉,……軍情緊急,人心在群疑震撼之際,國事在瞬息萬變之餘,中樞為國命所依,政府乃觀瞻所係,苟可須臾堅忍,尚希堅忍撐持。即論個人,既大難之當前,複高蹈之何益?故鄙意貴院在軍事期間,以勉強維持現狀為最妥。延法統於一,息浮議於一時。正尊電所謂顧念中樞,無望告朔者也。謹布區區,尚祈垂察,至幸至幸!吳佩孚。豔。印。”
張、吳雖然挽留,然內閣已名存實亡,國務會議無法召開,中央政事完全停頓,顧維鈞進退維穀,杜錫王圭離京而去,羅文幹、湯爾和、任可澄等均表示不再複職。惟潘複尚逐日到部辦公。
11月30日,在孫傳芳、張宗昌操辦下,以直、魯、豫、蘇、皖、贛、浙、閩、晉、察、熱、綏、吉、黑、遼15省區聯名推戴形式,推戴張作霖為“討赤軍”總司令。當日,由孫傳芳領銜,閻錫山、商震、寇英傑、劉鎮華及奉係將領共16人,聯名發出擁戴張作霖的通電,稱:
“天津張雨帥鑒:……赤逆披猖,黔黎困蹙,紀綱失墮,邪說橫行,凡有良知,莫不慣激,傳芳等仗義討蕆,義不容辭,然成城有誌,束箭弭堅,自非有統一之謀,難收提綱挈領之效。伏審我公,公忠體國,視民加傷。四海威加,萬流敬仰。當經集議研討,詢謀僉同。謹願擁戴我公為安國軍總司令,統馭群師,同申天討。挽頹波於既倒,媲時雨之來蘇。以冀掃蕩逆氛,扶持國本。主等當躬率所部,待命前驅。白敫日照臨,丹心不泯,即請俯順眾意,勉抑謙光。克日就職出師,以解人民倒懸之厄。國家增甚,謹電,伏氣鑒察!孫傳芳、吳俊升、張宗昌、閻錫山、商震、寇英傑、陳調元、張作相、盧香亭、韓麟春、高維嶽、周蔭人、陳儀、褚玉璞、湯玉麟劉鎮華同叩。三十。印。”
12月1日下午3時半,張作霖身穿大禮服在天津蔡家花園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原為“討赤軍”後改為“安國軍”。張跪拜祭天,在津將領均往踵賀。在孫傳芳、張宗昌一唱一合和眾將的循聲響慶下,張作霖半推半就地就任了安國軍總司令之職。張發表了就職宣言,稱:
“吾人不愛國則已,若愛國非學信聖道不可,吾人不愛身則亡,若愛身非消滅赤化不可。”
同日,張作霖發表就職通電,並任命孫傳芳、張宗昌為安國軍副總司令,楊宇霆為總參謀長。
奉張原想請吳佩孚出任副帥,然吳竟然不答。張就職後即發電於吳,內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