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爆發前夕,蔣介石和反蔣聯軍雙方都極力爭取張學良,張表示嚴守中立。蔣委任楊傑製定作戰方針時,楊對張學良的價值估計很高,他提出: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爭取到張學良。蔣介石接受了楊的建議,不惜代價,竭力爭取張學良。
張學良雖是滿口“王八犢子”的粗人張作霖之子,但自幼受到了極好的教育,有較好的現代文明知識,也十分洞悉世界大事。他極為聰穎,出生在錦衣玉食的“關東王”之家,自幼沒有涉世的艱難,也是吃喝玩樂慣了,但這位花花公子卻稱得“呂端大事不糊塗”,1928年的東北易幟,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張學良的這一步棋走對了,因此他的聲望在國人的心中也頓然改掉了那“胡匪”的印象,都認為他是中華大地新升起的一顆政治名星。
在閻、馮與蔣為敵的重要當口,張學良反複權衡國家大事。他看到了上海《申報》的一幅政治漫畫。那畫畫著閻錫山一手拿著算盤,一手拿著煙槍;馮玉祥一手拿著窩窩頭,一手拿著大刀;蔣介石一手拿著一大疊嶄新鈔票,一手拿著一支勃朗寧手槍。不禁對左右心腹說:“馮、閻二人,完全是北中國土窩裏的土皇帝,娶小老婆都還要小腳女人,這樣的人決談不上什麼開明政治主張,隻能憑槍杆子稱王霸,別說沒有力量統一全國,就是統一了中國,憑他的智力和知識水平,也治理不了國家。”
當下,張學良與心腹謀士商定,認為隻有蔣介石能統一中國。蔣手下延攬了大批的人才,文有文的、武有武的。是治理國家的樣子,雖非明主,但比馮、閻這些土皇帝文明多了,中國之統一,非蔣莫屬。中國隻有統一了,才能抵禦時時要侵吞中國的日本帝國。
1930年的6月3日,係張學良三十歲壽辰。過去,他本來一直以陰曆計算,但陰曆這天恰好是他父親張作霖皇姑屯前年遇難的日子,為了紀念他的亡父,同時也為了尊重國曆,張學良決定自去年起改定陽曆六月三日為自己的生日。而第二天,正巧又是夫人於鳳至的生辰,於是被稱作雙壽。既是三十整壽,又逢雙壽,僚屬們均以機會非常,決定大慶。著名的京劇演員程硯秋、章遇雲等專程從北平趕來演出,至於蔣閻馮汪各派,就更是爭派大員,以借賀壽之機,實行遊說。
蔣介石可謂棋高一著,他借祝壽之機,發表張學良為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並著祝壽大員李石曾送來特任狀及關防印信,以此勸說張學良就職後揮兵入關,幫助中央抵定大局。與此同時,絡繹而至的閻馮汪的代表也實行拉攏,將張學良也列名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希望他加入反蔣陣線。張學良對此均付之一笑,都沒有立即應允。
張學良在易幟以後,主政方針的第一條,就是謀求國內的永久和平,再不參與內戰。張學良對於各派軍閥拿著各國的武器互相混戰的局麵極為反感和厭倦,早在1926年,他父親張作霖揮兵南下、逐鹿中原時,他就極力反對;在北京他曾迭次進諫,甚至不惜與父親激烈爭吵,要求停止國內戰爭,早日促成統一。但那時,張作霖因受楊宇霆等左右,一直野心勃勃,想稱雄中華,所以始終不肯采納他的建議。“慫愚老帥,挑動內戰”這也是張學良後來誅殺楊宇霆的一個原因。張作霖死後,張學良一經主政,便極力促成停止內戰,易幟統一。永不內戰、全國統一、致力建設、富國強兵,這是張學良的夙願,也是他主政的最高理想。但誰想,統一剛剛一年多,中原竟又再度發生這大規模的戰事,致使饑荒在途,生靈塗炭。
戰事一開始,張學良便發表通電,奉勸雙方各棄成見,共息爭端。但戰事一經挑起,便欲罷不能!隨著戰火的蔓延,隻能是越演越烈。如今雙方勢均力敵,眼看戰事將遙遙無期,怎麼辦?如靜觀下去將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結束戰爭?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隻能是動搖國本,外夷得利。可是,如若出兵進關,到底該支持誰呢?
支持閻、馮?早在一九二六年先大帥曾派人去山西請求閻錫山合作,閻已經同意了,但事過不久,他竟扣押了使者,並從娘子關出兵與奉軍作戰;而馮玉祥呢,也在這前後,策動郭鬆齡倒戈反奉!再說,這二人一向反複無常,如支持了他們,迫使蔣介石下野,他們勝利後能保住不自相殘殺,再度分裂嗎?
那麼,蔣介石呢?自從發動“四?一二”政變,剿殺了共產黨之後,此人一直野心勃勃,他想以軍事解決西北,以政治解決西南,以外交解決東北,所以現今積怨甚多。而且,蔣介石與自己也並無特殊關係,不久前他還曾誘騙東北軍旅長馬滿叛變,此人似乎也不足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