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若任其戰亂紛雲,國事日非,強鄰日寇在東北已磨刀霍霍,國家如不盡速了結戰事,實現統一,將無以抵禦外侮。而東北地處邊陲,一有戰爭,必將首先受害。因此,必須盡快結束內戰!
可是怎麼結束呢?到底該支持誰呢?
苦惱纏繞著張學良,一直到九月上旬,他仍是舉棋難定。為此,他在北陵別墅召開了一連串的東北軍政高級會議,請諸位定奪。可是,元老們堅持嚴守中立,坐山觀虎鬥,將來坐收漁翁之利;新派則主張進兵中原,與蔣介石合作;還有一派則表示,一切聽命於少帥,隨意張學良怎麼決定都行。……幾天會議,紛紛揚揚,無衷一是。
蔣介石為爭取張學良煞費苦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決心要把張學良拉到南京政府一邊。他派出親信張群、李石曾、吳鐵城等人輪班長期盯在張學良的身邊,張學良到何處,蔣介石的人跟到何處。蔣介石指定中國銀行對他們用款充分供應,隻要達到目的,不拘數字。蔣許給張學良以華北地盤的實際權益,先委任張為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又委任東北軍將領於學忠為平津衛戌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以後,又委任胡若愚為青島市長,王家祈為外交部次長。自從東北軍於1928年6月被南京政府軍趕出華北後,東北軍和張屬下的官員對於重返華北再據京津早已絕望,而今天竟然不費吹灰之力成為現實,其誘惑力可以想見。蔣介石還請出英、法公使充當說客,對張學良也有不小的影響。同時,蔣介石還有更陰險的招法,就是分化瓦解東北軍,以高官厚祿買通張學良的部下,如蔣以三百萬現洋收買了東北軍二十三旅旅長馬廷福率兵叛變,這使張學良很憂慮,他知道蔣介石這個人不擇手段。最後,張學良從東北軍集團的利益出發,站在了蔣介石的一邊。
相形之下,反蔣派拉張學良的手段就大為遜色了。首先他們拿不出什麼切實的優惠給張學良,態度又比不上蔣介石那樣堅決,那樣“誠懇”,使張感到閻、馮對自己不夠尊重。閻錫山和馮玉祥所派的代表孔繁蔚、賈景德和薛篤甥是兩手空空去沈陽,“閻發給賈旅費1000元,馮發給薛旅費500元”不幾天就花光了,在沈陽官場應付都不敢露麵,更談不上拉攏,對張學良的行動也是一無所知。他們隻是賣著閻錫山一套友誼空話,什麼“一心一德,共同救國,相見以誠,信守不渝”等等,根本打不動張學良。而張學良卻“總是閉著眼睛打瞌睡”,和“隻談幾句普通應酬話,沒有涉及大局。”
有人很形象地說:蔣、閻對張學良的爭取好象一場市儈流氓與土財主的競爭,土財主愛財如命,一毛不拔,自然勝不過敢下賭注的市儈流氓。張學良終於倒向蔣介石,東北軍主力入關,這就最後決定了閻錫山失敗的命運。
反蔣聯軍在戰場與蔣軍激戰五個月,聯合反蔣的改組派和西山會議派在會場上也舌戰了五個月,最後演出了一幕閻錫山“五九小朝廷”的曆史醜劇。閻錫山從4月1日宣誓就總司令職開始,就希望汪精衛趕快由香港北上主持局麵。而汪精衛卻於桂、張失敗後,才把希望寄托在北平,於7月23日轉道日本到達北平。在他的拉攏拚湊下,終於在8月7日召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擴大會議選舉了常委、秘書長及委員會主任、委員等,通過了宣言,決定組織與南京對抗的國民政府,選舉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謝持為國府委員,推閻錫山為國民政府主席。反蔣派從組織形式上大聯合了,但這時閻、馮軍隊在戰場上已呈敗局。
閻錫山滿腦子封建帝王思想,也和袁世凱一樣,作皇帝夢,想登“五九”之尊,他選擇了民國十九年九月九日九時九分這個“黃道吉日”,在北平懷仁堂宣誓就任國民政府主席之職。此舉,一般稱之為“五九小朝廷”,是為了湊成個“五九”之尊吧?但是,第二天,張學良就讓東北各省市的國民黨黨部致電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提出反對北平擴大會議的八項理由,並稱擴大會議的參加者是:“軍閥餘孽、失意政客、野心黨痞、不逞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