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丹是西北紅軍和西北蘇區的最早創始人之一,中共給他的權威性評價是“在建軍、建黨、建政及領導革命戰爭中,其方針策略,無不立場堅定,實事求是,堅持黨之正確路線,與‘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進行不調和之鬥爭。”
在陝北,劉誌丹更被譽為“民族英雄”而為人民所廣泛傳頌。
正因為如此,王明的追隨者們視他為眼中釘,是他們推行六屆四中全會路線的最大障礙,欲拔之而後快。
當時的實際情形確實如此。當中央駐北方代表推行“左”傾路線,朱理治開展反“右”傾鬥爭時,劉誌丹曾堅決地抵製過。
在朱理治等人來西北蘇區之前,劉誌丹從實際出發,總結正反兩方麵的教訓,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及工作方法。但在朱理治等人的眼睛裏,劉誌丹工作的每一方麵,無不帶上了“右”的色調:
在土改中,對地主不搞肉體消滅,給富農以生活出路,是明顯的富農路線;
紅軍堅持農村割據,開展遊擊戰爭,不攻打大城市,是梢山主義;
在統戰工作中,團結改造哥老會,是確確實實的投降主義。如此等等。
於是,在與紅二十五軍領導人座談時,朱理治就“已開始懷疑劉誌丹”有問題,不過手頭沒證據,還沒有說劉誌丹就是“右派反革命”。劉誌丹冤案的產生,在很大原因上是逼供信的結果。
正因為朱理治、戴季英等感覺到劉誌丹有問題,因此肅反運動開始後,戴季英就抱著這一成見指名逼供。張文華、蔡子偉受刑不過,供出了劉誌丹是“右派”。之後凡是被捕的人,都嚴刑逼供,指明要招出劉誌丹是“右派反革命的首領。”
不利於劉誌丹的口供愈來愈多。其中一份口供最為具體,說張秀山是由蔡子偉介紹加入右派,並任右派前委書記,張走後由劉誌丹代理,曾在一個廟上開會。
對此,朱理治等人深信不疑,決定調劉誌丹回來,予以審訊。
勞山戰役獲勝後,朱理治、戴季英馬上寫信給前方,令前方立即逮捕劉誌丹等人。
關於這段經過,當時的前方肅反主持者聶洪均後來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
勞山戰役後的第三天,收到省委的來信,說後方永坪鎮已經逮捕了幾個人,根據他們的口供,揭出劉誌丹、高崗、楊森、習仲勳、劉景範等很多高級領導幹部都是右派反革命,並有很大的陰謀準備活動。省委指令我們在前方立即逮捕劉、高等人。對於省委來信所言,我相信是有可能的,但事關重大,未敢馬上逮捕。我們感到:既然省委來信,就該執行,但考慮事態嚴重,“亂子”太大,不敢輕舉。而且我們從繳獲的敵人的文電中得知,中央紅軍已經到達秦川,為避免萬一弄錯,最好還是請中央來到後解決。我們決定出兵環縣,迎接中央紅軍。隨即召開軍團會議討論,一致同意紅十五軍團出擊慶陽、環縣一帶,迎接中央紅軍的到來,並報省委。
送出報告後,省委緊急來信,嚴令停止紅十五軍團出擊慶環的行動,並要我們正確地估計到這個行動“可能發生事變,造成罪過”,最後強調指出:“劉、高等右派反革命問題,省委已有嚴密的考慮與決定,不日將派郭洪濤來前方傳達,並協同解決。”我們去信催郭速來,結果來的不是郭洪濤而是程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