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險關臘子口(1 / 3)

v�����打天險臘子口是進入甘南的關鍵性的一仗。臘子口是通往岷縣的一個奇峻的隘口。這一仗是毛澤東同誌親自決定打的。並以毛澤東、聶榮臻和林彪聯合署名,在9月16日發了一個電報告訴彭德懷同誌。電報開頭就說:“根據二師報告,臘子口之敵的一營據守未退,該處是隘路,非消滅該敵不能前進。”隨後,一軍團的幾個領導幹部,即根據毛澤東同誌下達的決心冒雨趕到二師去,請師長陳光政委肖華連同四團幹部,一邊看地形,一邊研究打臘子口的部署。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則駐在朵裏寺等待消息。

16日這一天,四團還沒有到達臘子口,在路上就打了兩仗。打的都是魯大昌十四師派來堵擊紅軍的,它的兩個營都被我們打垮了,消滅了它一部分。

下午4時,四團先頭營開始在臘子口接敵。部隊在臘子口外,邊看邊驚歎臘子口真是一處天險。要北上,非走此山口不可,別處無路可走。沒有想到在甘南這黃綠相間的漫漫土山中,居然有此險峻地形。口子很窄,隻有三十來米寬,仿佛這原先本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斧劈開了似的。兩邊都是懸崖峭壁,中間還有一條咆哮奔騰的河流,稱為臘子溝,水深流急,河上架有一座木橋,橋頭築有碉堡,這是進入臘子口的唯一通道。敵人在這裏布置了兩個營的兵力。山坡上還修了不少碉堡,僅在右岸半山峭壁的碉堡中,就有一連兵扼守。山口往裏,直到岷縣,有縱深配置。敵十四師師長魯大昌的四個團都駐守在這一線。四團當時決定,正麵由楊成武政委指揮,用一個連從正麵進攻,奪取木橋,猛攻隘口,另派兩個連,由團長王開湘率領沿右岸的峭壁迂回敵人側後奇襲敵人,達到全殲敵人占領隘口的目的。他們的作戰方案被批準了。

黃昏前,迂回部隊已動員完畢,不用說同誌們該多高興了。他們和偵察連的同誌組成一個整體,並且集中了全團所有的綁腿,擰成了幾條長繩,作爬崖之用。勇士們一個個精神飽滿,背掛衝鋒槍,腰纏十多顆手榴彈,在王團長的率領下,開始渡臘子河。

開頭,試圖徒涉,但下去兩個人,還沒到河心,便被水衝走,喝了幾口水才被救了上來。於是,大家隻好用幾頭騾子來回騎渡。

人多時間緊,他們又想了個辦法,砍倒沿河的兩棵大樹,叫它倒向對岸,一下子就添了兩根獨木橋。

幾百人渡過去,太陽已經落山了。

還是苗族小戰士“雲貴川”捷足先登,將隨身帶著的長繩,從上麵放下來,後麵的同誌一個一個順著長繩爬上去。

天已經擦黑了,他們往上爬呀爬,不停地爬著。漸漸地看不到人影了,隻是偶爾傳來小石子滾落下來的響聲。

正當團長率領迂回部隊渡河、攀登時,楊成武又跑到擔任突擊的六連進行了緊急動員。

二營六連原屬四方麵軍二九四團,是由1個營縮編而成,過去開辟四川“通、南、巴”根據地,進軍川西北,打過許多勝仗,有著光榮的曆史。編入四團以後,表現一直很好,特別是與原四團的同誌,團結得非常好。二營營長張仁初、副營長魏大全同誌做出了表率,三個連隊都很突出。他們與一、三營親密無間,互相幫助。眼下,六連能夠也應該在巍巍的臘子山麓,洶湧的臘子溝畔樹下他們的曆史豐碑!選擇突擊連的時候,楊成武和團長意見一致。

……

楊成武部署完畢,又去看了看右邊的陡壁,參謀長李英華同誌正在指揮迂回部隊有條不紊地攀登山峰。嘩嘩的水聲,急驟的槍聲掩護他們的行動。

王開湘同誌短促的聲音,從河對麵傳過來。

偵察連上去了,一連長毛振華同誌帶著一連上去了,二連上去了……

我仰視山頂,黑漆漆的什麼也看不見。

現在那個立下特殊功勳的苗族小戰士正在頂峰幫助後麵的同誌攀登。

迂回部隊上去了。於是,按照計劃,為了麻痹敵人,六連從正麵向敵人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那20個突擊隊員在連長楊信義、政委胡炳雲的指揮下,以密集的火力作掩護,手持大刀和手榴彈,悄悄向隘口獨木橋邊運動。狡猾的敵人,憑著險要的地形和堅固的炮樓,有恃無恐地躲在工事裏一槍不發,等到戰士們接近橋邊時,就投下一大堆手榴彈,向紅軍反擊,一團團的火光在隘口翻騰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