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幽深陰暗的山洞坐落在深山冷嶴,四周是森森鬆竹,萋萋荒草,山風吹來,發出了嘩嘩的竹葉聲。
山洞裏,一對大紅蠟燭點燃了,紅彤彤地燭光映亮了岩洞石壁,在熠熠抖動。
緊接著,一束線香也點著了,頓時青煙嫋嫋,彌漫洞窟滿洞氤氳。這真有點童話中的深山魔窟的味道。
山洞裏肅立著一群人,非常虔誠地凝望著點燃的香燭,準備祭禱。洞外,遠遠近近還放著不少崗哨,氣氛非常肅穆,仿佛在這山洞裏要舉行一個什麼盛典。
主祭的人走到岩洞中間,麵對香燭開始祭禱起來。他是誰?蔣介石。
說出來,有人或許不會相信,堂堂一個黨國元首,卻跑到一個荒山古洞來祭掃!這兒既不是古刹廟堂,也沒有菩薩神像,蔣介石怎麼會跑到這兒來呢?特別當時時局又非常緊張,解放軍馬上要渡過長江,他哪來的這些閑情逸致!
這確實不是在講什麼童話,也不是在拍攝什麼電影,這是現實。蔣介石到母親出生地葛竹掃墓以後,就到四明山深處這個山洞來祭禱了。
蔣介石從葛竹掃墓回來,思想負擔並沒減輕,情緒也不見好轉,反而更鬱悶煩躁了。整天臉色鐵青,連看到心愛的小孫子愛倫也沒有笑容了。惹得愛倫常嘟起小嘴說:
“阿爺的臉越發長了,眼珠也定住不動了。”
這一段時間裏,不知是出於懷舊,還是一種末日的悲涼,他心中突然萌發出一種願望:凡是寧波一帶早年他到過的名勝古跡,祖墓宗祠,他都要重遊一下。這正象一個自知大去之期不遠的人,在和親人一一告別。
第一個辭別的目標是葛竹,第二個就是四明山的四窗岩。這是他少年遊玩過的地方,他還記得,他曾在那裏避過難,祈求過神靈保佑哩!
“父親,這四窗岩可是四明山共軍之五支隊經常出沒之處喲!”蔣經國一聽父親提出要去四窗岩,馬上激烈反對,“我看你還是小心為是。”
蔣介石並不以為然,仍固執地說道:
“你不知道,這四窗岩就是傳說中的劉晨、阮肇遇仙之處。過去說,劉阮入天台山采藥,遇見仙女,住了半年,回到家裏,已有七代,其實他們采藥就在四窗岩這個地方。明朝張瓚在詠四窗岩的詩中就有,‘自從劉阮遊仙後,溪山桃花幾度紅’的詩句。”
“父親,”蔣經國畢竟是又一代的人了,不很相信命運,“這不過是神話而已,在四明山裏,山高林密,確實不很安全,我們實在放心不下。”
“不要緊的!”蔣介石仍然固執己見,“四窗岩的神仙是很靈的。”他沒有直接說出年輕時在那裏求神避難之事,但是他卻說:“吩咐下去,準備五斤重大紅蠟燭一對,我一定要去朝拜一番。安全問題,叫俞濟時親自費一些心就是了。”
蔣經國見他如此固執,隻好不很樂意地去安排一切了。他的心裏不住在嘀咕:這不是飛蛾撲火,去冒天大的風險嗎?
蔣經國的擔心不是多餘的。這四窗岩確是四明山紅色根據地的中心。最初,中共浙東地區地下黨的不少次會議都在四窗岩的山洞裏召開,一度遊擊隊的指揮中心也設在四窗岩山洞裏,因而,紅色根據地的軍民都把四窗岩作為四明山的象征,寫了不少詩詞歌謠歌頌它。
4月的一天,蔣介石帶著蔣經國等一行人,真的坐著竹轎子到四窗岩來了。
當時的四明山沒有公路,羊腸小道,曲曲彎彎,草木叢生,到那裏隻能步行或坐轎。蔣介石父子去的那天,天色陰霾,雲霧很重,一片迷蒙。四明山中心的大俞山雲遮霧障,人行其中,恍如在天上雲遊一般。
蔣介石坐在“咿咿呀呀”的轎子上,軟悠悠地一顛一晃,確如泛舟雲海,如入太空。他不勝感歎,忽然記起一首絕句,吟道:
“蒼崖依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瓏開窗牖,落落四明目。”
“父親,你吟的是誰的詩句?”蔣經國問道。
“這是唐代劉長卿所作。”蔣介石拂了拂撲麵吹來的細小霧珠,“‘落落四明目’,四明山的名字就是由此而得的嗬。”
“總裁!”俞濟時走上來報告,“大俞山腳到了,再上去竹轎不好抬,我們準備有雨衣竹笠,護送的侍衛也準備好了。”
“上去吧!”蔣介石下了轎子,朝雲霧遮掩的山頭望了望,揮揮手說。他回頭叮囑了一下蔣經國:“香燭可不要打濕了。”
蔣氏父子穿過密密層層的竹林向上攀登,山路荒草沒膝,很不好行走。蔣介石早年來過這裏,但記憶已不複尋,隻見眼前是無窮無盡的綠的海洋,雨打竹葉,簌簌瀟瀟,晶瑩閃亮。不過這次是辭別,無心賞景。蔣經國則是從未到過,談不上有什麼感觸,隻是陪父親走一趟而已。
他們翻上一個山頭,天地豁然開朗,隻見前麵青峰層疊,山巒壁立,飛泉奔瀉,噴玉奔雷,聲震林壑。又翻過一個更高山頭,竹林稀少了,樹木卻分外鬱茂。
蔣介石雖說是步行,實際上是由侍衛攙扶著送上去的。蔣經國正是壯年,也累得氣喘籲籲,腿如灌鉛一般。
他們來到一座山頂巨崖下麵,蔣介石指著巨崖頂說:
“這上麵就是四窗岩。”
蔣經國從樹隙竹叢間望上去,隻見巨崖接天,約有幾十公尺高。他父親如何爬上崖頂!
這一回,侍衛們簡直是用肩膀把蔣氏父子抬送上去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來到了巨崖頂上。
蔣經國一看,那崖上一連四個洞穴,每個洞穴約有一人多高,洞與洞之間有一個可通的門徑,使四個洞互相連接。
“紅燭呢?點起來!”蔣介石吩咐侍衛。
蔣經國進洞一看,居然是一個很寬敞的石室,天然生成,有十五、六公尺深,三十公尺寬,中間有三塊隆起的巨石,把石室一分為四,如同四個敞開的窗口,四麵透明。四明山,由此而得名。
因為洞口較大,光線明亮,可以看清楚洞內嶙峋的青石和頂上倒垂的石鍾乳。蔣經國從洞內向外眺望,隻見細雨中青峰聳立,靈石奇秀,白雲氤氳,山碧如洗。洞口不遠處,幾叢細竹疏疏而立,碧綠青翠;幾株山花含苞欲放,斑斕耀眼。
蔣介石無心欣賞這山野風光,隻是認真地舉行了這焚香點燭的儀式,並虔誠地默默祈禱起來。
祭禱完畢,蔣介石走到山洞口,從窗口眺望四明群山。
他雙眼無神地盯著遠方,心潮卻似山風吹著林濤一樣在翻騰。他看到的不是搖曳的綠竹,含苞的山花,也不是壁立的青峰,秀麗的山崖……他看到的是:他的軍隊正在向南京、杭州、上海大規模撤退的混亂情景……他私下對湯恩伯下了密令:“除搶運物資外,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部隊,軍隊是本錢!”蔣介石積幾十年之經驗,深知道沒有軍隊就什麼也沒有了。就是到了台灣,隻要有實力,有軍隊,就能站得住腳……
“父親,雨大了,天氣涼,還是早點回去吧。”蔣經國提醒他,打斷了他的沉思。
“啊,啊。”蔣介石再一次環顧四窗岩和四周群山,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他默默地在侍衛攙扶下,艱難地、小心翼翼地邁著下山的腳步……
4月18日深夜,駐在溪口武嶺頭小洋房的地下室的通訊總隊,收到了新華社北平4月18日發出的一條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