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說,人類最深切的衝力是做個重要人物的欲望,奧地利精神分析學的代表人物佛洛依德說:我們做任何事起有兩個動機:性的饑渴和偉人的欲望。你要什麼呢?並不多,隻是你渴望的東西,馬克思說,人類首先解決衣、食、住、行之後,才能繼之進行精神領域的活動,有人細致地列出這樣的清單:
(1)健康的身體和生命的延續;
(2)食物;
(3)睡眠;
(4)金錢和那些能買到的東西;
(5)今後的生命;
(6)性的滿足;
(7)我們女子的幸福;
(8)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
大部分的願望,都能一一兌現--除了一種。這種渴望跟對健康、食物、睡眠、性等等的欲望幾乎是同樣深切,那就是佛洛伊德說的那種做偉人的欲望。也就是杜威博士所說的做個重要人物的欲望。
林肯曾在一封信中說:每個人都需讚美。這是一種苦惱而持久的饑餓,而一個人能夠真誠地滿足他人這種饑餓的人,將可能把別人撐握在手心中:甚至當他死亡的時候,殯儀館都會為他惋惜。尋找重要人物的感覺,是人類之所以高出動物的因素之一。
美國人卡耐基曾經自豪地講過他兒時的故事:
當我還是密蘇裏州的一個農家小孩的時候,我父親飼養的一些優良的傑西種豬和純白的白麵牛。
我們常在中西部的鄉村集市和展覽會上,向人們展示它們:我們得了好幾十次第一名,我父親把那些獎章別在一條白色的棉布上,當朋友或客人到家裏來的時候,他就把那條白棉布拿出來,他扶著一端,我拉著另一端,由他來展示那些獎章。
那些豬群可不關心它們所贏來的獎章,但是父親關心,那些獎品給他重要人物的感覺。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這種被讚美的渴望,那麼文明就無法產生,人和動物依然在森林中群居著,為了尋覓食物而你追我趕。
而正是這種渴望——想做偉人、得到讚美,我們才能高低起伏地走到了今天。所以這種對偉人的渴望和讚美的需求已經深深地沉積在人類思想文化的每一個角落,做一個稍為偏頗的比喻:它們有點像人們心中的兩種生命求恒的活火山,蠢蠢欲動。
這種機會在何方?一個貧窮如洗的雜貨店員,研究了一些他以五十美分買來,後來在一堆雜貨箱下找到的法學課本,最後成為全美最著名的律師之一,再後來入主白宮,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林肯總統。
如果說林肯的成功是兩座火山的自行爆發的話,可以將我們采取一定的手段去誘發他們噴出岩漿比作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它也能誘發火山的爆發,它比自發性要有條理得多,這就是機會生出的地方。
對它們的追求使狄更斯寫下了他那些不朽的小說;這些渴望的火山激勵了克利斯多弗爾雷爵士,設計出了他的產品;使洛克菲勒在美國石油史上不朽;使比爾·蓋茨成為多少當代青年的事業偶像……
如果你告訴我你如何得到重要人物的感覺,我就能說出你是怎樣的人,這一點可以決定你的個性。卡耐基胸有成竹地講道。
他說:這是你身上最具意義的一點。是這樣的,洛克菲勒在中國華北建立一座為他平生素味的人們服務的醫院而找到重要人物的感覺。中國的那些被稱為汪洋大盜的人們拿起手中鋒利的武器以盜取無價之寶來尋找重要人物的感覺,他們滿載而歸之後,還要把名字刻在顯眼的地方,以激效尤。
是的,洛克菲勒和汪洋大盜之間,唯一的區別隻是他們尋找重要人物感覺的方式不同。
古今中外有許多尋找感覺的有趣例子。那慈禧太後讓屬下稱呼她老佛爺,欲與釋迦牟尼試比高;中國官場中稱職位而不稱名的傳統就無需多說;喬治·華盛頓喜歡人家稱呼他美國總統閣下;我們那些百萬富翁不惜揮金無數甚至生命也要想用他們的名字命名某物,想留得清名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