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那些命運的不公,不要一味地去抱怨上帝的標準失衡。蘇格拉底說:“誰不能主宰自己,誰就永遠是一個奴隸。”
1899年7月21日,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南岸一個叫橡樹園的小鎮。
家裏一共有6個孩子,海明威是第二個。他母親很有修養,熱愛音樂。父親是一位傑出的醫生,又是個釣魚和打獵的能手。
海明威3歲時,父親給他的生日禮物是一根漁竿;10歲時,父親送給他一支一人高的獵槍。父親的影響使海明威終生充滿了對捕魚和狩獵的熱愛。
14歲時,海明威在父親的支持下報名學習拳擊。第一次訓練,他的對手是個職業拳擊手,海明威被打得滿臉鮮血,躺倒在地。
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著紗布又來了,並且縱身跳上了拳擊場。20個月之後,海明威在一次訓練中被擊中頭部,傷了左眼。從那之後,這隻眼的視力再也沒有恢複。
畢業以後,海明威不願意上大學,渴望赴歐參戰,但由於視力的緣故未被批準。於是,他離家來到堪薩斯城,在《堪薩斯報》做了見習記者。在這裏海明威學到了最初的技巧。
《明星報》對於文字有110條不得違反的規定:要用短句,用活的語言,用動詞、刪去形容詞,能用一個字表達的不用兩個字,等等。海明威專心致誌,很快便掌握了寫作的技巧,並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風格。
1918年5月,海明威如願以償,加入了美國紅十字戰地服務隊,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大利戰場。
同年7月初的一天夜裏,海明威的頭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傷,人們把他送到野戰醫院。
海明威的一個膝蓋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彈片和機槍彈頭達230餘塊。海明威一共做了13次手術,換上了一塊白金做的膝蓋骨,但仍有一些彈片沒有取出來。
他在醫院裏躺了3個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頒發的十字軍功勳章和勇敢勳章,這時他剛滿19歲。
大戰後海明威回到美國,戰爭除了給他的精神和身體帶來痛苦外,沒有帶來任何值得高興的事。舊的希望破滅了,新的又沒有建立,前途渺茫,思想空虛。
盡管這樣,海明威依舊勤奮寫作。1919年夏秋,他寫了12部短篇小說,寄給報社卻被全部退了回來。
母親警告他:要麼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要麼搬出去。海明威從家裏搬了出去,因為什麼也改變不了他獻身於文學事業的決心。他隻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0年的整個冬天,海明威獨自坐在打字機前,一天到晚寫作。有一次參加朋友的聚會,海明威結識了一位叫哈德莉的紅發女郎。她比海明威大8歲,當她成了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時,海明威22歲。
1922年冬天,海明威赴洛桑參加和平會議時,哈德莉在火車站把他的手提箱丟失了。手提箱裏裝著他的全部手稿,那是1部長篇小說、18部短篇小說和30首詩。這使海明威痛苦萬分,卻又毫無辦法,隻能重新開始。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部短篇和十首詩》在法國的一個非正式出版社出版。總共隻印了300冊,在社會上毫無影響。
作為記者,海明威很受歡迎,但他嘔心瀝血寫成的小說,卻沒有報刊肯用。尤其令他傷心的是,退稿信上總是稱他的作品為“速寫錄”“短文”,甚至說是“逸事”,根本不把他的稿件看成文學創作。
1924年,海明威辭去記者工作,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卻還得養活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1925年是海明威最為窮困潦倒的一年,妻子已經帶著兒子離開了他。他除了通宵達旦地寫作,隻能把看鬥牛比賽當做娛樂。
第二年,海明威與波林結婚後不久,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升起來了》問世,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聲,並被譯成多種文字,成了20世紀20年代的典範之作。
這部小說運用美國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話“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作為題詞,從而產生了一個文學流派,即“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則成了這個流派的代表。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對生命的追求。成功之後,你可以體會成功的快樂,你可以體驗追求的幸福。
其實生命就是一個過程,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追求,要學會咀嚼生命中的每一分鍾,不要因抱怨而浪費自己的生命,完整而不斷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
忘記那些命運的不公,不要一味地去抱怨上帝的標準失衡。生命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中所獲得的,堅持你自己所要達到的,不論貧苦或戰爭,就像海明威一樣,為自己的理想付出短暫而有意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