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優雅的平安朝(1 / 3)

●桓武朝的遷都

桓武天皇時代,土地私有化日益嚴重,各地產生出大大小小的封建莊園來,嚴重影響到國家稅收和天皇製集權統治,使得朝廷不得不進行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以挽救班田製的徹底覆亡。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頒布了班田收授法,這項法令因為並不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狀況,仍存在種種漏洞,最主要的就是,各大寺社仍保有寺社地,而很多貴族也仍保有自己的封地(位田、職田和功田等),這些寺社地和封地是不用繳稅的。人口分布不均以及賦稅沉重,導致很多百姓得不到授田或耕不起授田,遂被迫進入寺社地或貴族封地,變成了新興莊園中的農奴。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進一步擴大,奈良朝廷多次移民邊遠地區,開墾荒地。然而因為這些新開墾地的地權是屬於國家的——養老七年(723年)就頒布“三世一身法”,規定利用原有溝池新開的土地仍歸開墾者一代所有,新修溝池開墾的土地則準許流傳三代——所以開墾者積極性不高,“農民怠倦,開地複荒”。天平十五年(743年),朝廷被迫修改舊製,發布“懇田永世私財法”,等於打破土地國有製,允許部分土地的所有權歸於個人。

既然有了私有土地,當然也就會產生土地兼並問題。於是,貴族、寺社憑藉權勢和財力,大量圈占和收買土地,收容逃亡農民耕種——他們在自己的私地上派駐管理人,也即莊長,由莊長負責經營的田地就稱為莊園。

桓武天皇無力逆曆史的車輪運轉,徹底解決莊園問題,他隻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搞點修修補補,暫時緩和一下社會矛盾,保證一下國家的稅收。他所實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整頓吏製,設“勘解由使”一職以監督地方官吏;二,修正班田收授法;三,承認良民和賤民間的通婚,允許所生子女成為“良民”,以消滅奴隸製殘餘;四,部分改征兵製為募兵製;等等。

這些改革措施,無疑會遭到守舊派的反對,為了擺脫那些掣肘的家夥們,尤其是玄昉、道鏡以來日益龐大的寺社勢力,他在藤原種繼(藤原式家宇合之孫)的倡議下,於784年離開平城京,遷都長岡京。然而延曆四年(785年)九月,長岡新都還沒有修好,總指揮藤原種繼卻被人暗殺了。

桓武天皇大為惱怒,下令追查,不但揪出一批陰謀分子,包括大伴、佐伯等煊赫氏族的重要人物數十人,甚至還最終把矛頭指向了自己的兄弟、東宮早良親王。早良親王是否冤屈,沒有人知道,總之他因此事被廢黜太子之位,幽禁在道成寺中,沒過一個月就絕食而死了。死後次月,桓武天皇立自己的兒子安殿親王為東宮。

據說早良親王留下了惡毒的詛咒,其後不久,天皇的皇後、生母和諸位夫人相繼死去,伊勢神宮也遭逢天火,全國很多地方暴發疫病。桓武天皇在長岡京呆不下去了,於是在794年接納和氣清麿的建議,再度遷都,是為平安京。

平安京南北約4.7公裏,東西約4.5公裏,基本架構和平城京很相似,也是北部中央為內裏,城中由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相隔為左京和右京,然後由平直的多條橫、縱向街道分割為數十個坊。桓武天皇在平安京四周建設了賀茂、鬆尾、稻荷等神社,東寺、西寺等寺院,卻不允許平城京的舊寺社搬遷過來。

兩度修建新都,那錢當然花得如同流水一般,不僅如此,桓武天皇還三次大規模用兵討伐蝦夷,才因為製度改革而積累起來的一點點財富,就又被他盡數拋將出去了。到了延曆二十四年(805年)十二月,眼看朝廷財政就要崩潰,藤原緒嗣、菅野道真等人上書諫阻造宮和征夷,提出實行所謂“德政”,桓武天皇無奈之下全盤接受了——這恐怕是回光返照吧,因為次年三月,他就嗚呼哀哉,翹了辮子。

桓武朝有位名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征夷大將軍阪上田村麿。此人的祖先據說是漢靈帝的子孫,稱為阿知使主,因為曹魏篡漢而率七姓十七縣人口經朝鮮半島流亡到了日本(天曉得!)。阿知使主的後人曾被賜姓“東漢直”,分為阪上、路、檜前等許多支派,阪上家的阪上田村麿乃是一代名將。

從前任將派兵征討蝦夷,大都冠以“征東將軍”、“征東大使”等名號。延曆十一年(792年),桓武天皇任命大伴弟麿為征東大使,率軍東征,經過四年的時間,獲得大勝。其間,改征東大使為征夷大將軍,到了延曆十六年(797年),作為大伴弟麿的部將阪上田村麿也被封為征夷大將軍——這是此一職銜誕生的由來。

延曆二十一年(802年),阪上田村麿身為主將,率軍四萬東征,大破蝦夷主力,收降蝦夷大首領阿弖流為,在北上川中遊膽澤之地築城,設鎮守府以統治之。此後阪上田村麿的子孫大多出任奧羽地區的官員,顯赫一時。

●嵯峨朝的輝煌

繼桓武天皇後登上寶座的安殿親王,史稱平城天皇。平城天皇是個非常荒淫的家夥,據說他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就愛上了藤原種繼的女兒藥子,以及藥子的女兒,把母女兩個一齊接入東宮。本來以日本古代的婚姻製度來看,這並算不了什麼大事,倒黴的是藥子的丈夫此時還並沒有死,因此桓武天皇勃然大怒,下令把藥子驅逐出宮去。

等到老爹去世,自己登上天皇寶座,平城天皇立刻就把藥子接了回來,任命她做“尚侍”,又稱“勾當內侍”,也就是宮中女官的總管。因為這層關係,藥子的哥哥、藤原種繼的長子藤原仲成就此平步青雲,進入了權力中心。

大概因為生活糜爛而導致身體日虛,無力也無心再管理朝政吧——反正日本也有這種傳統,十個天皇裏有八個都是退位而非死後傳位的——於是寶座才坐了四年,平城天皇就讓位給弟弟賀美能親王,自己跑回平城宮隱居去了。

賀美能親王就是嵯峨天皇,此人頗有雄心壯誌,想要好好幹一番事業,可惜平城上皇雖稱退位,卻不肯真的退出政治舞台,他在奈良發號施令,處處和兄弟對著幹。嵯峨天皇想要和上皇較量,首先要蔽其耳目,於是就把藥子趕出宮去,自己設置“藏人所”來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文件。藥子跑到奈良向上皇哭訴,平城上皇大怒,遂於大同五年(810年)九月宣布把都城從平安京遷回自己所在的平城京。

對於這種可笑的命令,嵯峨天皇當然置之不理,不僅如此,他還針鋒相對地改元為“弘仁”,意識是明告天下:改朝換代了啊,現在的天皇是我,不是哥子你了啦。兩個朝廷各自拉攏貴族和寺社勢力,聚集兵馬,準備開戰。

最終的勝利者是嵯峨天皇,他首先殺掉了上皇的親信藤原仲成,然後派兵攔截上皇的部隊。主上本就荒淫,士卒豈會用心?奈良軍隊紛紛跑散,藥子自殺,平城上皇也隻得出家為僧,表示徹底放棄權力。於是嵯峨天皇廢掉了東宮、平城上皇的兒子高嶽皇子,立異母弟大伴皇子為新東宮,徹底掌握了朝政。

嵯峨天皇是位文人氣息很重的君主,主張無為而治,政事委任給臣下,自己寄情筆墨和山水,創作了很多著名的詩歌,並且其書法修為與空海、橘逸勢齊名,並稱為“天下三筆”。此公還極度崇敬佛教,崇拜唐風,留唐的名僧最澄和空海受到他的大力栽培,最終創立起日本天台和真言兩個宗門。

然而,嵯峨天皇並非真正清心寡欲之人,他和老爹桓武天皇一樣,娶了一大群老婆,養了一大堆兒子(據說他有嬪妃二十八人,子女數超過五十)。皇子太多,竟然導致國庫入不敷出,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天皇隻好把母親身份較低的三十二名皇子降格為臣下,賜與“源”氏——這些人及其子孫,就被稱為嵯峨源氏。

先帝這樣辦了,後世天皇也就群起仿效。825年,淳和天皇又降格了高棟王(桓武天皇的孫子),賜以“平”氏,是謂“桓武平氏”。再往後,又有清和天皇後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後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後裔的“村上源氏”等紛紛出現。

拉回來說嵯峨天皇,他在位十四年後,讓位給大伴親王,是為淳和天皇。淳和天皇在位十年,讓位給嵯峨上皇之子正良親王,是為仁明天皇。這期間嵯峨上皇一直躲在幕後操控著朝政,弟弟和兒子都不過是他的傀儡而已,直到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七月他去世為止。

這一段時期內,班田製持續崩潰中,原本的律令製也逐漸跟不上曆史發展的腳步了,被迫要多方麵加以修正。嵯峨天皇就新設了藏人和檢非違使這兩種職銜,稱“令外官”,前者為天皇的秘書機構,後者負責京都的軍事、警察和審判諸事。此外,他還發布《弘仁格式》以修正律令——格指經過修改的律文,式是為律文的應用所撰寫的各種細目規定。格式這種補丁,後來大和朝廷還陸續頒發過好多回。

嵯峨天皇追求優雅的生活,說不上腐朽,卻著實的浮糜,他的生活作風帶動了整整一個時代,使平安時代早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不過老家夥終有亡故的一日,他的權威一旦喪失,原本被此權威壓製住的種種朝廷矛盾立刻沉渣泛起。於是,他死後沒兩天,就爆發了“承和之變”。

●承和之變

君主為了加強集權,抑製朝官的權力,經常會采用設置全新的秘書機構的方法。這些新秘書品級並不一定高,資格並不一定老,然而因為接近權力中心而必然逐漸坐大,甚至取代舊有朝官的位置。我國漢代始設尚書台,其後身尚書省在隋唐以後成為朝廷正式行政機構;明初始設大學士,到了明朝中葉,大學士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雖然結果並沒有如此明顯。那就是嵯峨天皇設置養老令外機構藏人所,以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文件,藏人所的長官為藏人頭,天皇任命寵臣藤原冬嗣擔任此職,冬嗣因此飛黃騰達,最終做到左大臣的高官,可謂人臣之極。可以說,藏人所雖然沒有演變成新的行政機構,藏人頭也沒有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宰相,但藤原家族卻因藏人所的設置而再度膨脹起來。

藤原冬嗣出自北家,是藤原房前的曾孫。他在就任高官以後,為了加強與皇室的聯係,就把女兒順子嫁給嵯峨天皇之子正良親王,並且迎娶女婿的姐妹潔姬為次子藤原良房之妻。這位藤原良房,他也是從藏人做起,一步一步爬上中納言高位的。

正良親王後來登基成為仁明天皇,年號承和。仁明天皇本是徹底的傀儡,其父嵯峨上皇和叔父淳和上皇都還沒有死,躲在背後指手劃腳,這使藤原良房非常不滿。因為良房想讓順子所生的道康親王正位東宮,可惜兩位上皇偏偏吩咐讓淳和上皇之子恒貞親王承嗣大統。藤原良房就任中納言的那一年,正是承和八年(841年),恒貞親王的兩個靠山,淳和上皇已於去年五月間過世,而嵯峨上皇也纏綿病榻,眼看著即將咽氣,良房覺得時機成熟了,該準備動手廢立東宮了。次年七月,嵯峨上皇去世,同月就爆發了“承和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