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優雅的平安朝(2 / 3)

“承和之變”的過程是這樣的:據說七月十日,恒貞親王的親信春宮坊帶刀舍人伴健岑秘密走訪了阿保親王,請求共同奉東宮遠走東國,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亂局。阿保親王乃是平城天皇之子,當年平城、嵯峨兩位天皇對立,平城天皇在藤原仲成和藥子的煽動下,也曾想前往東國號召兵馬,以擊敗反對勢力,阿保親王很可能也參與了謀劃。三十二年一晃眼就過去了,年已五旬的阿保親王早就沒了當年的雄心壯誌,於是把伴健岑的陰謀密奏給嵯峨上皇的皇後橘嘉智子,嘉智子皇後隨即通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

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駕崩,兩天後,伴健岑與東宮的另一名親信但馬權守(權為額外派員之意)橘逸勢同時因謀反罪而遭到近衛府的逮捕,經過審判後,分別被流放到隱岐和伊豆去了。親信被捕,主公不能說毫不知情,恒貞親王匆忙上書請罪,並請求辭去東宮。仁明天皇好言安撫,說你與此事無關啦,不必擔憂。

兩位上皇既然先後去世,仁明天皇感覺壓在肩膀上的大山已經傾垮了,他也一心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嗣,豈有愛於恒貞親王?隻是好不容易碰上或者說設計了這一謀逆案件,東宮辭位則案件必然終止,若不預先深入挖掘,豈不是很可惜嗎?

到了二十三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的挖掘工作終於完成了,於是廢黜恒貞親王的東宮之位,同時將東宮妃的父親大納言藤原愛發、中納言藤原吉野、東宮大夫文室秋津等六十餘人全數貶職或流放。藤原愛發是良房的叔父,藤原吉野出自式家,他們都是恒貞親王派的實力人物,經過此次事件,全被良房一舉鏟除了。

其實關於伴健岑等人的密謀,除了大保親王的告密外,並沒有足夠確實的證據,退一步說,就算證據確鑿,那也未必真與恒貞親王有牽連,再退一步,就算這一切全都經過恒貞親王首肯,前往東國也似是避禍,而非謀反。但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藤原良房利用這個機會,順利地踢開重重絆腳石,把自己外甥道康親王扶進了東宮,更給自己鋪平了邁向權力中心的道路。當年八月,他因功晉升為正三位大納言,848年又升任右大臣。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親王繼位,是為文德天皇,立惟仁親王為東宮。這位惟仁親王,其實體內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統,他的母親明子就是藤原良房之女。與皇室的親上加親,使良房於857年被任命為從一位太政大臣,總攬朝綱。

外戚當政,在日本曆史上並不罕見,但最終把太政大臣之位從皇族手裏奪過來的,第一個是惠美押勝,第二個就是藤原良房。良房是第三個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前麵除了惠美押勝外,還有法王道鏡,不過那個兩人的權力並不穩固,最終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藤原良房想要將榮華富貴代代相傳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應天門之變

文德天皇在位八年,猝然辭世,東宮也就是藤原良房的外孫惟仁親王繼位,是為清和天皇。這位清和天皇被立為東宮的時候才九個月大,登基時也年僅九歲,什麼都還不懂呢,朝政完全由外祖父良房說了算。

天皇雖然還小,藤原良房已經在為他物色妻妾了,人選當然都來自於藤原北家。首先,他把弟弟藤原良相之女多美子送入宮中,然後,又瞄上了長兄藤原長良的女兒高子。不過這位高子據說已經有了情人,堅持不肯進宮。

高子的情人,乃是號稱當時第一風流美男子的在原業平。在原業平是平城天皇之孫,被賜“在原”氏而降為臣格,他擅長做詩,格調高雅,廣受平安京內貴族女性的仰慕。據說在原業平曾經帶著高子私奔,可是沒能跑了,最終還是被堵截了回來。高子隨即被送入宮中,在原業平則被遠遠地流放到東國去。然而這未必是個哀傷而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傳說在原業平一生中先後與三千三百三十三位女性締結情緣,徹頭徹尾是個花花公子。

拉回來再說清和天皇,他的年號是貞觀,和我國唐太宗的年號相同。貞觀八年(866年)閏三月十日夜間,太極殿前的應天門突然起火,連兩側的棲鳳樓和翔鸞樓也一並被火海吞沒。這或許隻是一場天火,並沒有人為因素存在,不過朝中各派卻藉著這個因頭開始互相攻訐,最終導致了一場大清洗。

當時朝中重臣除藤原良房外,還有其弟右大臣藤原良相,除了藤原北家,還有世代豪門伴氏、紀氏(823年以後,大伴氏避大伴皇子之諱而改稱伴氏),以及從皇子降為臣格的源氏兄弟。首先,大納言伴善男告發縱火犯乃是左大臣源信和中納言源融,並且與藤原良相商議,調左中將藤原基經前往逮捕源信。

藤原基經本是藤原長良之子,過繼給藤原良房做養子,他當然要把此事向良房彙報,聽取太政大臣兼老爹的指示。藤原良房偏袒源氏,上奏清和天皇,請他先派幹員前往責問源信,源信當然矢口否認,於是這件事就此擱置下來。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到了當年八月三日,備中權史生大宅鷹取突然向朝廷告發,說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縱火犯。朝中因此攻訐又起,人人自危,清和天皇就於十九日正式任命藤原良房為攝政,命其徹查此事。

藤原良房通過拷問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伴清繩,而號稱掌握了確鑿的證據,開始藉此大肆排除異己。九月二十二日,判決大納言伴善男、右衛門佐伴中庸,以及伴善男的家臣紀豐城、伴清繩、伴秋實共五人為縱火主犯,應處斬刑,減罪一等,沒收財產後流放到邊遠地區,另有十名從犯也陸續被處以流放之刑。

經此事件,累世名門的大伴氏和紀氏都被徹底從朝廷中驅逐出去了,而藤原良相、源氏兄弟的勢力也受到了重大打擊,藤原良房、基經父子的權勢更為穩固。但更重要的是,前此攝政之位隻授與皇後或東宮,從此落到了人臣手裏。攝政就是“總攝庶政”之意,此後藤原氏的家長在天皇幼年時出任攝政,天皇成年後稱為關白(“諸事關白”之意),逐漸成為不成文的傳統。

藤原良房死於貞觀十四年(872年)九月,被諡為“忠仁”,他的權力由其養子藤原基經繼承下來。藤原基經也不是一個善主,876年,清和天皇退位,傳位給年僅九歲的東宮貞明親王,是為陽成天皇,陽成天皇乃是藤原高子所生,基經作為天皇的舅舅,更加權傾朝野。

元慶六年(882年),陽成天皇十五歲,舉行了元服禮(成人禮),然而據說這個孩子很不成器,成天飛鷹走馬,耽於玩樂,甚至打開裝神器的箱子,抽出草薙劍來舞弄。藤原基經屢次勸說,這個外甥就是不肯稍微象點人樣,於是灰心喪氣後逼迫天皇寫下“朕近身發數病,動多疲頓,社稷事重,神器叵守,所願速遜此位”的話,於884年二月宣布退位。

藤原基經的這種行為,也頗類似於我國西漢的權臣霍光廢黜昌邑王劉賀,可見其權勢就算比不上霍光,也相距不遠了。而至於中國的昌邑王和日本的陽成天皇,所作所為是否真如史料記載的那麼不堪,可就完全無從考證了。

此後,藤原基經力排眾議,擁立“容止閑雅、謙恭和潤”同時也財政狀況拮據、到處舉債的時康親王繼位。時康親王是仁明天皇的兒子,史稱光孝天皇。光孝天皇在位僅四年就病死了,他沒立東宮,還把二十九名子女全部降格,下賜源氏,最終也是在藤原基經的策劃下,立其第七子源定省為東宮,隨即將其扶上天皇寶座,是為宇多天皇。

●學問之神菅野道真

宇多天皇一度被降格為臣籍,無疑內心是存在著一定自卑感的。繼位後他曾路過陽成院,被迫退位的陽成上皇竟然羞辱他說:“當今聖上,原來曾是我的家奴呀。”在這種心態影響下,宇多天皇當然不敢對扶他上台的藤原基經說半個不字,雖然登基時已經成年,依舊把政務全部委托給基經,說“萬事巨細,百官已總,均關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經),然後奏上”——這就是關白稱號的由來。

然而換個角度來觀察,宇多天皇此舉未必出於完全的心甘情願。他在位第二年(888年)的六月,下詔請藤原基經“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把他比作中國古代的賢相伊尹(傳說伊尹曾被尊為“阿衡”)。然而藤原基經見了此詔卻大為光火,他認為“阿衡”隻是一個尊號而已,並無實權,表示說既然天皇心有此意,那我就幹脆辭職,什麼也不管好了。他這一撂挑子,宇多天皇可嚇壞了,趕緊懺悔和解釋,但是基經不依不饒,堅持要天皇罷免起草詔書的親信橘廣相。關於“阿衡”是否有權的爭論持續了整整半年,藤原基經也就罷工整整半年。

寬平三年(891年),藤原基經去世。宇多天皇立刻重用橘廣相,以及當年敢為橘廣相辯護的菅原道真,任命道真為藏人頭,以與藤原基經之子藤原時平分庭抗禮。六年後,宇多天皇讓位給年僅十三歲的敦仁親王,自己出家仁和寺潛心撰寫回憶錄《寬平遺誡》,自此以後,天皇退位出家,就被尊稱為“法皇”,宇多法皇是日本曆史上第一位法皇。

敦仁親王登基後,史稱醍醐天皇,他年歲還小,難免會受權臣的撥弄,已經升任右大臣的菅原道真就因此遭到藤原時平的誣陷,說道真打算擁立自己的女婿、宇多法皇的第三子齊世皇子為天皇,醍醐天皇於是右遷菅原道真為太宰權帥。作為太宰府的名額外主官,其實這個職位也不算小了,但終究遠離京都,遠離開統治中心,這使得滿腔報負,想要做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菅原道真大為憂憤,遂於兩年後(903年)客死在九州。

據說宇多法皇在聽聞菅原道真被貶之事後,匆忙驅車前往內裏,想要勸說醍醐天皇收回成命,然而內裏各門都已被藤原時平的親信守把住了,不放法皇進宮。宇多法皇悵然離去,從此專心研究佛學,再不管塵世之事——藤原氏權勢之盛,也由此可見一斑。

菅原道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和學者,他曾跟隨遣唐使團西渡,具有相當高的漢學素養。886年,他被任命為讚岐守,在偏遠的南海道目睹了貧窮百姓的艱難生活,寫下很多傳誦後世的詩篇。也是在讚岐守任上,他寫了《奉昭宣公書》,勸說藤原基經放下執念和恩怨,專心國事,據說藤原基經看了此文後有所覺悟,停止罷工,也不再堅持要宇多天皇嚴懲橘廣相,使延續整整半年的朝廷風波暫時得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