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俯視延綿不斷的太行山,在3000米高空。
又一次身臨這片土地,親切感倍勝從前。
30多年前,他率領被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一五師,在這塊群山崢嶸、層巒疊嶂的溝壑深處,一舉擊潰了日軍板垣師團的第二十一旅團,取得了中國軍民抗戰以來第一個對日作戰的輝煌勝利。他和他的官兵在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的同時,又創造了一個新的神話,他的聲名隨著這注定要寫入中國抗日史冊的偉大勝利而威風顯赫,並令全世界為之矚目。而這一次,他本人連同他的國家在經曆了無數次波詭雲譎的大起大落之後,作為新中國第二號人物的副統帥,他親往太行山區,做防禦蘇聯軍隊進攻中國的戰事視察。
——此時是1969年10月5日。
從英國最新進口的“子爵”號客機,伸張著碩大的機翼,在太行山上空平穩而緩慢地飛行。他的身邊陪坐著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北京軍區司令員鄭維山、總參謀部分管作戰的副總長閻仲川、北京軍區參謀長馬立華等著名將領。
“子爵”號以五台山為坐標,向西北方向斜穿而過,在飛越著名的滹沱河、雁門關、古長城後,又折向東北方向進發。此時,飛行員將飛機的高度慢慢下降到一千米,幾乎快要貼著高聳入雲的山峰。由於絕好的天氣,機體下散落著的山包、廟宇、村莊點點簇簇,活像棋盤上排布的棋子,掩映在綠樹叢草之中。那縱橫交錯的道道河流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爍爍,流光溢彩,整個山野田疇透出一種塞外之秋獨特的風韻。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打掃完戰場後回營
林彪不時地望望窗外,濃眉緊鎖,緘默不語,隻是那平時瘦削慘白得嚇人的臉,漸漸泛起些許的紅潤。
“林副主席,前麵就是平型關,您當年擊潰日軍將領板垣師團的地方。”吳法憲腆著大肚子,向前湊了湊,小聲地提醒著。
“噢?!”林彪應聲從座椅上挺了挺瘦弱的身子,凝重的劍眉舒展開來,那似乎永遠都在半眯著的眼睛突然睜大,略顯鷹鉤的鼻子輕微地顫動了一下。他從鄭維山手中接過高倍望遠鏡,透過飛機舷窗,向外瞭望。飛行員接到空軍司令吳法憲的指示,“子爵”號開始在山野溝壑中的平型關上空隆隆盤旋。
“一晃30多年了,山水依舊,道路村莊可都變了。”很少講話的林彪自言自語地說著,望遠鏡在他手中不時地變換著角度,平型關的一切盡收眼底。
“林副主席,您當年指揮的平型關大捷,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這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罕見的。”鄭維山不失時機地說。
“哦,嗯。”林彪小聲應對著,沒有回頭。他在仔細觀察下麵的一切,追憶著往昔的輝煌和榮光。
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作為湖北黃岡縣[1]回龍山的一個鄉村青年,他帶著18歲的青春之夢,在堂兄林育南的指點下,毅然走出閉塞的大山,孤身一人來到廣州,投考了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黃埔軍校。在這座聞名於世的軍事學校裏,他先後成為蔣介石和後來成為蘇軍元帥的布柳赫爾的寵兒。但是,畢業後,他的人生卻和當時尚處於弱小地位的共產黨連接在了一起。他投奔共產黨領袖之一的周恩來後,很快參加了著名的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再後來,他上了井岡山,以其罕見的聰明才智和卓越的指揮天賦,很快獲得毛澤東的賞識,並由一名小小的排長、連長、營長,迅速升為團長、縱隊司令、軍長、軍團長。1930年,當他出任紅四軍軍長時,才剛剛22歲,而兩年後晉升為紅一軍團軍團長時年僅24歲。由此,他成為朱德、毛澤東麾下的著名戰將。在紅軍一至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中,他指揮了搶渡烏江天險、突圍臘子口等著名戰鬥,在向西南進發和廣西全州戰役中,他一人在前線指揮紅一軍團和三軍團同國民黨部隊作戰,取得了赫赫戰功。關於他在長征中突出的軍事天賦和煊赫的聲威,若幹年後,美國著名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他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以教徒般的虔誠和敬仰崇拜之情,做了極其精彩的記述。在突破金沙江前夕,“關鍵的任務落到林彪的肩上,他是紅軍中年輕的雄鷹。在1935年那明媚的春天裏,雲南的田野萬紫千紅,到處是雪白、桃紅和淡紫色的罌粟花,在陽光下迎風搖擺。在紅軍長征的這道星河中,沒有比林彪更為燦爛的明星了”。
抗日戰爭初期,林彪在太行山腹地指揮的平型關大捷,使他作為共產黨陣營中的名將之花一枝獨秀地傲立於北中國的山野之上,他的名字在一夜之間傳遍國內的同時,也首次為海外人士廣泛關注。當誌得意滿的林彪在這次戰役後,班師來到五台縣時,更是萬人空巷、盛況空前,數不盡的人聚集在城裏城外,爭相一睹這位年輕抗日將領的風采英姿。特別是當人們得知這位幹練而穩重的師長尚未婚娶時,無數情竇初開的美貌少女,被他的形象和輝煌功業迷戀得如醉如狂……
然而,他的功名與聲威並未到此結束,他似乎是專為戰爭而生,戰爭也似乎由於他的存在而更具神秘和傳奇色彩。當抗日戰爭結束,國共兩黨再動幹戈之時,他率領十萬軍隊進入白山黑水的東北戰場,開始製造新的戰爭神話。遼沈戰役的重大勝利,使他製造的神話成為現實。緊接著,他率領已擴展至百萬的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參加平津戰役並再度取得了輝煌勝利。這隻不知疲倦的戰爭之鷹,借著平津戰役的餘威,率領他的第四野戰軍,又將犀利的爪鋒伸向中南戰區。當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時,這隻雄鷹還在中國南部版圖上,頂著隆隆炮火奮力搏擊。由於他創立的非凡功勳,1955年,毛澤東主席在為十大元帥授銜時,林彪位列第三,僅次於朱德和彭德懷,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元帥。
美國《時代》周刊封麵,時間是1966年9月9日,封麵人物是國防部長林彪
多年的戎馬倥傯,顛沛流離,在承托起他一世功名的同時,也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巨大耗損。自1950年以後,他開始休養病體,深居簡出,很少拋頭露麵和參加社會活動。他像消失的戰爭一樣,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黯然遁跡了。如果不是1959年“廬山會議”上發生的那次意想不到的變故,可能他還要繼續沉下去。但曆史再一次垂青於他,就在那次會議上,在毛澤東與彭德懷的衝突中,他憑著自己的睿智和政治嗅覺,在關鍵時刻支持了毛澤東。之後,他接替彭德懷當上了國防部長,緊接著又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主持軍委的日常工作。這位年輕的元帥,在沉寂了九年之後,終於再度崛起,並以“全新”的姿態活躍在中國政治舞台上。隨後從1959年到1969年的十年裏,在中國政治舞台上那波詭雲譎、刀光劍影的搏擊中,他躍馬揮劍,奮力搏殺。隨著一係列他精心設計的陰謀或陽謀,他的對手紛紛落馬,劍鋒所指,所向披靡,接連擊敗了他上下左右所有被認為是自己敵手的黨內外功臣宿將。當年的十大元帥,死的死,散的散,沒有一個可與之匹敵。即使是功名顯赫、威望隆盛的“紅軍之父”周恩來,對他刺來的血腥之劍,也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終於,在1969年4月召開的中共九大上,林彪不僅作為毛澤東之後的第二號人物登上了“一人之下,七億人之上”的權力頂峰,並作為“毛澤東同誌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寫入大會通過的黨章中。與此同時,以“四大金剛”(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為骨架的林家王朝開始建成和崛起。十年的搏擊和慘淡經營,林彪的地位和權勢終於達到了如日中天、登峰造極的輝煌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