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2年1月14日至1974年1月13日,為期整整兩年的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終於落下了它那神秘莫測又價值非凡、意義深遠的帷幕。
鑒於1974年的春節將至,發掘領導小組召集全體考古、科研人員,在做了總結性的報告和表彰後,指示由湖南省博物館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共同編寫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盡快報告國務院周恩來等領導,同時也向國內外做一個簡單的交代。至於其他各路人員,先回家過一個愉快的春節,待春節過後,再掀起一個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研究的高潮,力爭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向全世界展現古代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與科技水平,同時也向世界一切關注這個焦點的人們證實,當代中國無愧於這次具有非凡影響的重大的考古發掘。
1974年3月,國家文物局正式組織成立了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並邀請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科院曆史研究所、中科院自然史研究室、中國曆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衛生部、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測繪研究所、中國地圖出版社、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湖南省博物館等13個單位30多名專家參加整理和研究。
由於帛書不如竹簡普及,在地下又容易腐朽,所以考古工作者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竹簡比較多,但發現的帛書卻極少。直到這次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出土,才讓眾人大開了眼界。
1974年,在“紅樓”參加古文獻整理小組的部分學者
這批帛書都是以生絲平紋織成,其條紋很細密、均勻,帛書的幅寬為48厘米左右。從字體的行文規程看,一般都是把帛橫攤著寫的,它的高度有整幅和半幅兩種,整幅的高約48厘米,半幅的高約24厘米;如果在帛上有圖和表,大小就看需要而定。帛書在書寫之前,有的先用朱砂畫好上下欄及七八毫米寬的直行,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朱絲欄”,而後再寫上字。整幅的每行60多到70多字,半幅的30多字。有的不畫行寫,字的大小疏密比較隨便。除了個別的字用朱砂書寫之外,大部分是用墨書寫就。先前曾有研究者認為古代用漆寫簡和帛,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實物來看,還沒有發現這種情況。墨的原料是用鬆枝等燒成的煙,過去有用石墨製墨的說法,但這次發掘沒有得到實物證明。考古、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帛書用的帛往往很長,當寫完一種書後,也不剪斷,就另起一行寫下其他的一種書;也有在一種書的第一行頂上,塗一黑色的小方塊做標記,表示另一種書從這裏開端。所以在一段帛上,常常寫著好幾種書。馬王堆三號漢墓這批帛書出土時,除了極少數卷在二三厘米寬的竹、木條上之外,絕大多數是折疊後放在第17號長方形的漆盒裏麵,折疊的邊緣有不同程度的斷損,那卷在木條之上的帛書,由於年久日深,層與層粘連在一起,研究人員打開時破損比較嚴重。
自從秦代統一文字,規定小篆作為全國標準字體之後,還規定隸書作為日用文字,通行全國。到西漢初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據初步推斷,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這一批帛書,抄寫的時代可能有先後,也不是出於一個人的手筆,可能抄寫的人對漢字發展的態度不一樣,因此字體既有小篆,也有隸書。同時還有正在蛻變中的各種過渡形式。整個帛書上的文字代表了這一時期字體的全貌。除了字體之外,另一個特點就是假借字多,簡化字多,這些情況進一步表明,在秦統一全國文字後,西漢初年中國文字又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