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一卷圖文並茂的彩色畫,既不是山水,也不是花卉。在長1米、寬0.5米的畫麵上,用紅、藍、棕、黑諸色,上麵分四排繪了44個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穿短衣短褲,有的穿長袍,有的光背,大部分徒手,少數手持器械。這些人都是用工筆彩繪在絹帛上,每一個人有一個運動姿態。圖畫原無標題,但從人物的運動姿態及所標文字內容來推定,這就是古代的《導引圖》。此圖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幅健身圖,它為研究我國古老而獨特的“導引”療法的源流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中國古代的導引,是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相結合的一種醫療體育方法。根據《莊子·刻意》李頤注,導引就是“導氣令和”“引體會柔”。這一注解恰當地說明了組成導引這一運動的方法特點和要求。由於呼吸在此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也稱為“導引行氣”或“行氣”。這種導引術在春秋戰國時已經普及,中國最早的醫藥文獻之一《黃帝內經》上即記載有“導引行氣”的方法。
《莊子·刻意》中說:“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行之人、彭祖壽考者(彭祖得以長壽)之所好也。”後漢時崔定在《政論》中也提到“熊經鳥伸”和“吐故納新”在強身延年方麵的作用,三國時的名醫華佗把導引術總結為《五禽戲》,即“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至今四川、重慶等地還流行有《五禽圖》導引方法。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導引圖》摹本
“導引”為什麼能夠防治疾病,它的理論根據究竟是什麼?用一句簡單的成語來回答,就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這樣說過:“道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故也。若夫絕坑停水,則穢臭;滋積委木則蟲蠍大半。真人遠取之於物,近取之於身。”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也說:“須知按摩,搖動枝節,導引行氣,……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義在斯爾。”宋代蒲虔貫在《保生要錄》中,則更明確地把“流水不腐”的道理用到養生學中,他是這樣說的:“水流則清,滯則濁。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
古代人從“流水不腐”這種認識出發,創造了多種多樣的醫療體育形式。《導引圖》《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運用。這些醫療體育形式,各有特點,各有用途,效益相裨。屬於肢體部位的疾病則通過肢體運動來防治,有關內髒部位的疾病則用導引和呼吸法,局部活動不便的可以進行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