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朗讀與閱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發展思維,激發情感。
2.在具有朗讀能力的基礎上默讀文章,能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思考,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提示)
一、朗讀
朗讀,就是出聲的讀。通過朗讀,可以加強對語言文字的音響、色彩、節奏及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等的直接感受,有利於培養語感,積累詞彙,體會感情,發展思維,使作者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
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具體來講:。正確地讀,就是要用普通話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加字,不顛倒,不唱讀,不重複字句。@流利地讀,就是要讀得連貫,節奏自然,不拖長聲音,速度的快慢要適合文章的內容。③有感情地讀,就是要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讀出不同的語調,讀出詞語之間、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銜接,處理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以表達出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默讀
默讀是不出聲的讀,與朗讀一樣,是閱讀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訓練方式。默讀的速度比朗讀快,有利於集中注意力思考,加快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默讀的另一個好處是不受時間、地點、場所的局限,不影響他人,因而在生活中運用最為廣泛。
默讀的具體要求是不出聲,不動嘴,不指讀,讀後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回答有關問題,比較熟練地默讀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書報文章。
第二十二講抓住作者思路,一層深一層地認識
(教學目標)
1.懂得什麼是作者的思路。
2.讀文章能抓住作者思路,理清文章脈絡,加深對中心思想的認識。
(教學提示)
閱讀一篇文章,要抓住作者的思路,一層深一層地認識,看看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表達中心思想的。這是讀懂一篇文章的進一步要求。
思路是寫文章時,作者腦子裏考慮表達中心思想的路子。我們讀文章,一路讀下去,先知道什麼,再知道什麼,最後知道什麼,總是跟著作者的思路跑。讀完後,再連起來想一想,悟出一個什麼道理,這就是文章的中心。
了解作者思路,要從理清文章條理入手。例如《縫紉鳥》可以理出這樣的敘述順序:看縫紉鳥一縫紉鳥是怎樣做窩的,以及從遠處看窩是什麼樣兒的——風雨打落縫紉鳥的窩,以及拾起窩看窩是什麼樣兒的一相信縫紉鳥一定會重新做成精致、結實的新窩。找出文章的敘述順序,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要抓住文章的思路,還要對文章重點部分深入理解。如《縫紉鳥》一文中,縫紉鳥的窩和做窩的經過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部分突出地反映了縫紉鳥的特點,作者抓住這一特點有重點地作了安排,體現了縫紉鳥是一種特殊的鳥。這是作者重點考慮的地方,深入理解重點部分,就更能了解作者的用意,加深對中心思想的認識。
第二十三講審清題意選好材料
(教學目標)
1.掌握命題作文的審題方法,能了解題目中每個詞的意思,抓住中心詞。
2.能圍繞題意選擇恰當的材料,能根據題意取舍材料。
(教學提示)
一、審清題意
寫記敘文,是小學階段作文的重要內容,寫通順而有條理的記敘文,是小學畢業的起碼要求。檢查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往往采取命題作文的形式,即出一道作文題,學生根據題目寫出一篇文章來。因此,審清題意,是寫好作文的首要環節。怎樣審題呢?下麵介紹兩種方法:
逐詞分析法。這種方法是將作文題目按詞分解,弄清每個詞的意思,達到把握題意的目的。如“一件難忘的事”可以把題分解成五個詞:“一”、“件”、“難忘”、“的”、“事”。“事”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是寫一篇記事的文章;“一”和“件”合成數量詞,說明隻寫一件事;“的”是助詞,說明前麵部分表示“什麼樣”;“難忘”是題目的關鍵詞語,這不是一件普通的事,而是印象深刻難以忘卻的事。
之整體分析法。碰到以詞或詞組作文章題目,不便逐詞分析時,就從整體分析、理解題目的要求。
如“變化”,作文題隻有一個詞,從這個表達中心的詞分析,題目要寫人或事物的變化。如:XX同學改掉了壞習氣,進步了。家鄉由窮變富了,既然是寫“變”,一般常用對比法,原來怎樣,現在變成怎樣,假如隻是寫家鄉如何好,而沒有與“變”照應,還是沒有正確理解題意。當然寫變化一般是寫變好了,如若是寫變壞了,那麼就要讓讀者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向人們敲起警鍾。審題的難點在於是否抓準中心詞,下麵有一組作文題:《一件難忘的事》、《一件高興的事》、《一件煩惱的事》。
顯然,以上三題都是要求寫一件事,但又各有不同。第一題突出“難忘”;第二題突出“高興”;第二題突出“煩惱”。中心詞不同,要求寫的事就不一樣。“難忘”可以選取教育深刻,一生受益的事;“高興”可以選取心情偷快,令人痛快的事;“煩惱”可以選取令人百思不解,最後悟出道理的事。
審題的難點之二,是能否準確理解詞意。下麵有一組作文題:《班上新風》、《放學路上》、《一個愉快的周末》。
寫第一題時,必須正確理解“新風”的含義。“新風”的“風”不是指自然風,而是指新風尚,一種好的風氣,如團結友愛,助人為樂、敬師長等。第二個題,實際上隻給了範圍,時間限製在放學以後,“路上”是事件發生的地點,因而這篇文章既不能寫在學校裏的事,也不能寫在家裏的事,隻能寫放學路上的事。第三個題,必須正確把握“周末”一詞,周末是指星期六和星期天,如果寫星期一到星期五發生的事,盡管文章突出“愉快”這個中心,但還是不符合題目的要求。
二、選好材料
弄清了作文題目的意思。就能把握作文題的中心,但是,要寫好作文,還必須緊緊圍繞中心選好材料.習作選材要注意“真實”、“恰當”、“新鮮”、“取舍”。
1.真實。選取的材料是真實可信的,也隻有寫真實的材料,才能寫出生動具體的內容,才能寫出真實情感。所謂真實就是要選親身經曆,親自所見所聞的材料,不能瞎編亂造。有的寫“一件好事”,總是拾錢包,救落水兒童等,而他自己根本沒有拾過錢包,也沒有救過落水兒童,都是從優秀作文中抄來的,字裏行間很難看出真情實感。’
2.恰當。選取的材料要恰當,就是要圍繞題目選準題材.作文題目明確告訴了我們選材的範圍,我們一定要在這個範圍內選取材料。如“發生在校園裏的一件事”。有的同學選擇幫助軍屬做好事、馬路上拾物不昧、幫助鄰居收煤等,就離開了題目的範圍一校園裏。有的同學寫了“校園裏”的事,但既寫了“老師帶病上課”;又寫了“XX幫助同學補習功課”,還寫了“同學愛護公物”,這也超出了“一件”的範圍。
選材恰當,還要選取題目範圍內有積極意義的題材。如上麵說的作文題,校園裏每天都有許多事發生,在這些事件中,我們要選親眼見到或聽到的好人好事作為題材,頌揚熱愛集體、團結互助、勤奮向上的好校風,好學風。當然,也可以寫做錯的事,受到了教育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