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鮮。選材新鮮,就是選擇不一般化的題材。最好是那些別人沒有,自己特有的。有一位老師在星期一布置一道作文題“我最幸福的日於”,要每位同學在星期五作文課前向老師彙報自己選取的材料。有一位同學想了幾天,還想不出最新鮮的材料,她遲遲沒有向老師彙報。老師提醒她“你仔細回憶一下,你應該有獨特的好材料。”她才想起自己作為少先隊員的代表,去會見了高士其爺爺。她把自己去見高士其爺爺的心境、情景、感受如實寫了下來,成了優秀習作。又如“學……”,這個作文題,一般化的題材是“學洗衣服”、“學做飯”、“學騎車”、“學補褲於”等,有一位同學選的題材就比較新鮮:學養月季花。她寫了下麵的提綱:
①參觀花展後,決心養花。
②學養月季花的經過:
插枝-失敗-請教-成功
③如今,月季爭豔。選材新鮮,還要符合時代的特色。如寫《在大喜的日子裏》一文時,一位同學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特點出發,選取他父親升了總工程師,親友在家聚會祝賀的題材,較好地表現了這一時代特色,是一篇優秀習作。
4.取舍。看到一道作文題,如果自己占有的材料很多,要選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舍去與中心無關的材料。如有一位同學記《遊北湖公園》,從早上起床,洗臉漱口,吃早飯寫起,再寫到學校集合,遊北湖公園的經過,遊完後教師布置回家注意安全等,這是典型記流水賬寫法,應該舍去與遊公園無關的起床,洗臉漱口,吃早飯,回家注意安全等材料,隻取與遊公園有關的材料:高高興興到學校集合去遊公園;遊北湖公園的經過;遊北湖公園後的感受。隻有通過取舍,才能選好材料,表達習作的主題.這就像蓋房子一樣,要選那些好磚、好木材,才能建成精美牢實的新房。
第二十四講突出中心詳略得當
(教學目標)
1.懂得一篇好文章,一定要突出中心思想。
2.明確與中心思想密切相關的材料詳寫,與中心意思關係不密切的略寫。
(教學提示)
一、突出中心
我們在習作時,一般在動筆之前,應想一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即要讚揚什麼,要批評什麼,要表達自己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寫作動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的,一篇文章突出一個中心思想。
我們學過的《挑山工》,作者主要是讚揚挑山工那種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開頭寫“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一直到結尾,段段不離挑山工。這是作者要突出的中心思想,如果把泰山的自然美景也寫進文章內,就會有讚美祖國山河的又一中心思想。
要突出中心,還應提煉主題。如一名學生寫《當我在家裏的時候》,有四個材料印象最深:
1.二姨媽來了,我和表弟玩積木。
2.全家一起包餃於,吃餃於。
3.二姨父教我騎自行車。
4我們看電視劇《渴望》,很受教育。
這些都是她親自經曆的,不能全部寫上去,應該確定一個寫作中心,如果要表達“有決心和毅力就能戰勝困難”這個主題,可以選擇“姨父教我騎自行車”的材料;如果要表達“讚美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選擇“全家一起包餃子,吃餃子”的材料;如果要表達“《渴望》”是一部好電視劇的主題,可以選擇“我們看電視劇《渴望》”的材料。
隻有明確中心,選擇恰當的材料,突出中心,才能寫出好文章。
二、詳略得當
我們在確定中心,選好材料的基礎上,就要考慮怎樣安排材料:哪些先寫?哪些後寫?哪些多寫?哪些少寫?這就提出了詳寫和略寫的問題了。
作文怎樣才能做到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呢?要根據寫作目的來確定哪些是重點材料。凡是和寫作的關係特別密切的,就是重點材料,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作者主要是歌頌董存瑞為了戰爭的勝利,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把舍身炸暗堡的經過作為重點材料,其中董存瑞舍身的動作、神態、語言又作為重中之重,寫得詳細。而隆化戰鬥受阻,董存瑞請戰,炸掉暗堡之後,都是略寫。
有位同學寫了篇《雨夜》的提綱,就是我們學習的範例。
題目:《雨夜》
中心:表現解放軍叔叔助人為樂的好思想。
提綱:
1.我走出電影院,望著漆黑的雨夜發起愁來。(略寫)
2.一位解放軍叔叔送我回家。(詳寫)
①一位解放軍叔叔把雨衣披在我身上。
②解放軍叔叔把雨衣拉在我這一邊,自己大半個身子露在雨衣外麵。
③解放軍叔叔一直把我送到家。
3.閃電好像也要看看這位雷鋒式的好戰士。(略寫)
第二十五講內容具體有條理
(教學目標)
1.懂得“具體”的意思和作用,掌握把文章寫具體的方法。
2.懂得寫文章要“言之有序”。
3.掌握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按方位的順序等三種寫作方法。
4懂得過渡句,過渡段的作用,並能恰當運用。
(教學提示)
一、要具體
初學作文,在審題立意,選好材料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把文章的重點部分寫具體,做到“言之有物”。
要做到體,必須對事物的重點部分進行細致的記敘和描寫,表現出事物的特點,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怎麼把文章寫具體呢?一般采用“提問法”,即自己向自己提問。如一位同學寫《我的好朋友——姚佳》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那一天,我和姚佳去捉蝸牛,姚佳用手在水裏撈,蝸牛就捉上來了,過了一會兒,對我說:‘蝸牛是死的。’我聽了感到迷惑不解,真佩服她見多識廣,”我們從讚揚姚佳“見多識廣”這個中心出發,自己向自己提問:姚佳怎麼知道蝸牛是死的?她做了哪些動作?怎麼教我認識死蝸牛?作者按照老師的提示,經過回憶修改成下麵一段話:“那一天,我和姚佳去捉蝸牛。我看著她用手輕輕地在水裏撈,蝸牛就捉上來了.她把蝸牛拿在手裏左看看,右瞅瞅,貼在耳邊晃了晃,然後對我說:‘這蝸牛是死的。’我聽了感到迷惑不解。她看我這樣子,就告訴我:‘當你這麼一晃的時候,裏麵有響聲,那就證明蝸牛已經死了。’她拿著蝸牛在我耳邊晃動了兩下,確實有響聲,‘如果是沉甸甸的,晃動時,沒有動靜,證明蝸牛還活著。’聽了她的話,我打心裏佩服她見多識廣。”這樣,一個有識別蝸牛死活經驗、聰明可愛的小姑娘的形象便站在了讀者的麵前。隻空談她見多識廣是無濟於事的,關鍵在運用具體材料,把她鑒別蝸牛的語言、動作再現出來,讓讀文章的人通過材料去感受她的“見多識廣”之所在。
除了上麵介紹的“提問法”挖掘文章的具體內容外,還要弄清什麼是自己(或作者)的看法,什麼是具體敘述或具體描寫^先看下麵一段話。
“我和姐姐去公園,我很高興。進了公園,我和姐姐看了好多節目,我高興。後來,我們高興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