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後記(2 / 3)

至年底,他終於把十卷文稿理順了,也差不多補齊了。但交到出版社後,他依然不放心,便又在今年春節期間修補一番,重新提交一遍電子版。大概隻是到那時候,他才算是鬆了口氣,也了卻了自己平生最大的一樁心事。

我把童老師文集的成型過程簡要描述如上,是想說明一個問題:盡管昆德拉說過,現在已是一個寫作癖正在流行,滿大街都是作家的時代,但是對於一個學者來說,一輩子能夠寫出四五百萬文字著作文章,又能把它們在生前出成文集的情況還不太多見。童老師看重這十卷本文集,那固然是他一輩子思考的結晶,但又何嚐不是一個學者畢生追求的東西?曹丕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典論·論文》)如今,把文章上升到“經國之大業”的高度或許已顯得迂腐,但“不朽之盛事”卻很可能還是許多舞文弄墨者繞不過去的一個情結。因為誰都知道,在生命終止之處,文字可以再度出發,那是生命的延續,也是薪盡火傳的主要通道。我聽說圈內一位正值盛年的學人身患絕症,當他得知自己不久於人世時,首先想到的便是出版自己的文集。我也剛剛參加了“慶祝聶石樵先生九十壽辰學術研討會”,聶先生的夫人鄧魁英老師在會上披露,當十二卷《聶石樵文集》的樣書送來後,聶老一晚上不斷摩挲,連說真好真好。這幅畫麵令人動容,也許它再明白不過地說明了一套文集在學者心目中的份量。

當然,我更清楚,童老師的文集也是他為自己準備的生日禮物。他跟我說過:“等過八十歲生日時,這套文集也麵世了,那麼我要為來賓、為學生每人準備一套書,送給他們。但十卷本文集又太沉了,不好帶走。所以我會讓他們留下地址,然後讓小郭,讓學生幫忙,挨個兒給他們寄回去。”這番話是在今年4月的某一天說的,那時候他並未想到他會先走一步,永遠失去“摩挲”這套文集的機會。每念及此,我就覺得造化弄人,心裏特別不是滋味。

這套文集的順序,每卷的書名和其中的內容都是童老師生前親自敲定的,而整體框架也大體上遵循了他在2012年形成的編輯思路:始於審美詩學,終於文化詩學。與他那時的構想相比,文集隻是少了兩卷文學創作,那應該是出版社與他商量的結果。據我粗略了解,這十卷本文集或許還不夠全麵,但基本上已把童老師學術方麵的著作文章搜羅殆盡了。如何全麵評說這皇皇巨著,顯然是一個大工程,並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也並非筆者學力所能勝任。不過,據我先前閱讀的點滴體會,我似乎可以重複一下我曾經形成過的一個看法:“在我的心目中,童老師是一個真正懂得文學、並能吃透文學諸多奧秘的人,於是文學在他那裏便能敞開、顯豁、透亮。唯其如此,他才能夠把來自自己閱讀、創作、生活感悟的經驗上升為理論,又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中去印證自己的經驗,最終提煉出某種文學規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童慶炳先生對於中國當代作家的意義》,《南方文壇》2014年第1期)基於我的這一理解,我覺得在這十卷著作中,無論童老師是說中道西,還是談古論今,都可以看作一個深諳文學之理、審美之道的溫厚長者在與您圍爐夜話,侃侃而談。在他的娓娓道來中,在他掰開來揉碎式的講解中,理論不再顯得僵硬了,不再讓人頭疼發怵避之唯恐不及了,而是有了血肉,有了靈魂,有了溫度,有了豐采。如果去掉那些大而無當的溢美之詞讓我說句實在話,我更願意與讀者朋友分享我的這一感受。

感謝北京師範大學以及出版社的領導,正是因為他們的重視和推動,才使這套文集有了麵世的機會。出版社學術著作與大眾讀物分社主編譚徐鋒先生告訴我,因為學校和出版社要為資深教授出文集,他曾奉命與童老師商談此事。那是2013年10月22日上午,童老師把他約到家中,談正事也談天說地,總之是相談甚歡。譚主編說:童老師當時講啟功,說汪曾祺,還把他自己寫就的未刊發過的小說打印稿拿出來,與他一起賞析。“老爺子的平易近人,讓我倍感意外,或許是由於我對民國以來的學林掌故略知一二,所以還能對上一些話題。當時說了很久,結束後他還專門把我送出來,很是熱情。”2014年,譚主編又就文集之事與童老師交流過四五次,而最後一次見麵則是2015年4月。可以說,在具體運作這套文集的過程中,譚徐鋒先生各方麵都考慮得細致周到,為童老師提供了一次愉快的合作機會。

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諸位責任編輯,他(她)們為這套書的編輯付出了大量勞動。據策劃編輯曾憶夢講,這套文集每一卷都有一位責編,而她則負責整套書的組織協調工作。當文集經過二校依然存在著編輯無法解決的一些專業問題時,曾憶夢和童老師的兒子童小溪先生與我商量,希望文藝學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加入進來,群策群力,完善文稿。於是在中秋節那天上午,曾憶夢、童小溪、《文學評論》編審吳子林、文藝學研究中心的四位老師(陳太勝、陳雪虎、姚愛斌和我)及文藝學專業的幾位碩士生,一起在北師大出版社的二層會議室開會,商談如何處理每一卷發現的問題,並進一步分工,由老師帶著學生通讀二校稿,訂正錯誤,再由每位老師分別寫出所經手的那兩卷的“本卷說明”。具體分工是這樣的:吳子林老師與周嬈同學負責第一卷《文學審美特征論集》和第八卷《中國古代詩學與美學》,陳太勝老師與王子健同學負責第二卷《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和第三卷《精神之鼎與詩意家園》,姚愛斌老師與胡一飛、王文文同學負責第四卷《文體與文體的創造》和第七卷《〈文心雕龍〉三十說》,趙勇老師與段萌婕、熊超同學負責第五卷《維納斯的腰帶——創作美學》和第六卷《文學創作問題六章》,陳雪虎老師與鄭浩潔同學負責第九卷《現代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係統》和第十卷《文化詩學的理論與實踐》。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圓滿地完成了最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