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畫壇巨星(1 / 2)

“行,那好,我們走吧。”趙義闖答應下來。

三人來到圖書館。

“大家就是大家,畫人,形態十足;畫虎,惟妙惟肖,畫草而知風動。什麼時候我也能有這個水平啊。”高毅邊參觀畫展,不時還要發出感歎。

“隻要你能堅持,你也能有自己的一番成就的。”趙義闖在給高毅打氣。

“沒辦法比了,我也就做一輩子小木匠,把自己的木藝活幹好就行了。”高毅畫中既有謙虛也有幾分自怨。

“高大哥,你不要急啊,慢慢來,你給我們雕的木像,已有很高的水平,刻畫得動感十足,表情豐富,我的那些會員都讚歎不已,非要把我們兄弟倆的雕像放在展覽廳,供他們學習用呢。”趙義斂竟然也能安慰人,實在是出乎趙義闖的想想。

“真的啊。”高毅聽到趙義斂這麼說,心情倒有了幾分開朗。“不過,我不像你們啊,受過專業培訓,文化底蘊又好,從小功底深厚。”高毅還是要懷疑自己的能力和發展空間。

趙氏兄弟開始無語,不由又相視而笑。

“走,你跟我來。”趙氏兄弟同時說出這句話來。

哈哈,兄弟倆都笑道。

“你們笑什麼?”高毅莫名其妙,有點不好意思,心想自己一個醜小鴨想什麼飛上天成為白天鵝,一隻黑烏鴉還想做什麼金鳳凰。

趙氏兄弟拉著高毅走進了另一個展區。

“看看這些人物畫,怎麼樣啊?”趙義闖說。

但高毅並沒有回答趙義闖,隻是盯著這些畫發呆,與其說發呆,不如說是在全神貫注地欣賞,高毅一進入這個展區,就深深的被眼前這些美輪美奐、惟妙惟肖的人物畫給吸引了。

眼前這些書畫正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專門展廳。看著高毅全身心的投入,趙氏兄弟沒有打擾高毅,也隻顧自己欣賞起來。

齊白石出身貧寒,做過農活。1877年,跟隨叔祖父學過木匠,次年改學雕花木工,於1888年起始學畫,1894年,齊白石與同鄉王仲言、羅真吾、羅醒吾、陳伏根、譚子荃、胡立三等7人組織了龍山詩社。因年齡最長被推為會長,時常相聚作詩,人稱“龍山七子”。他的詩不以用典和聲律見長,而以抒寫性情、歌吟自然取勝。與此同時,他跟胡自倬等學書法,以何紹基一體為主,兼寫鍾鼎篆隸。1890年二十六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鬆庵、楊度等結為師友。1899年,經張仲颺介紹拜湘潭著名詩人王湘綺為師。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鬥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衝寄萍堂。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1896年又始學篆刻,以丁龍泓、黃小鬆兩家刀法入手改學趙之謙體。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等相過從。1900年,用賣畫得來的錢,典住星鬥塘附近的梅公祠,新蓋一間書房取名借山吟館,這正是兩個世紀的交接時期,齊白石的詩畫篆刻漸漸成名,逐步由一名雕花木匠、民間畫師成為一名具有士大夫文人修養的藝術家。他曾在70歲時寫過一首《往事示兒輩》詩:“村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鬆火讀唐詩。”這時期他除畫像外,兼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尤其以仕女為多,人稱齊美人。

高毅仔細欣賞品味這個展廳21幅畫作,還慢慢回味自己作品。高毅終於從欣賞中回過神,待他回頭四處尋找,趙氏兄弟也就聚攏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