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套《楊耕作品係列》,收入了我的四部著作,即《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現代闡釋》《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曆史唯物主義》《東方的崛起: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
《為馬克思辯護》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以及現代西方哲學為理論背景展開對馬克思哲學的研究,並用當代實踐、科學和哲學的成果重新闡釋已經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忽視、被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係統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未充分論證,同時又契合著當代重大問題的觀點,並明確提出馬克思哲學的創立使哲學的主題發生了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從“認識世界何以可能”轉向“改變世界何以可能”,從而實現了對人的終級關懷和現實關懷雙重關懷的統一。
《危機中的重建》以近代思辨的曆史哲學、現代批判(分析)的曆史哲學和後現代主義的曆史哲學為理論背景,從曆史哲學的視角重新審視唯物主義曆史觀,明確提出曆史認識論是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理論生長點,曆史本體論與曆史認識論是唯物主義曆史觀的雙重職能。重建唯物主義曆史觀,應以馬克思的實踐觀為基礎,在深化曆史本體論的基礎上強化曆史認識論的研究,從而使唯物主義曆史觀成為曆史本體論與曆史認識論的統一。
《重建中的反思》對曆史唯物主義進行了新的闡釋,明確提出曆史唯物主義所關注、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以實踐為出發點解答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使曆史唯物主義展現出一個新的哲學空間,即一個自足而又完整、唯物而又辯證的世界圖景。曆史唯物主義不僅是一種曆史觀,更重要的,是一種“唯物主義世界觀”,一種內含著“否定性的辯證法”的“批判的世界觀”,是“對當代的鬥爭和願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的“批判的哲學”(馬克思)。
《東方的崛起》則力圖把真實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結合起來,把哲學思維力量的穿透力和哲學批判精神的震撼力結合起來,透視一個古老而又飽經磨難的民族重新崛起在世界東方的秘密,並從理論上再現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再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艱難性,再現波瀾壯闊的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曆程,從而展現社會主義在中華民族複興的基礎上實現世紀複興和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實現偉大複興的輝煌遠景。
這四部著作沒有也不可能達到高屋建瓴,但也絕不是淺灘上的漫步。這四部著作是我40年來上下求索的理論結晶,是我重讀馬克思的心靈寫照和誠實記錄,從不同的維度反映了我的哲學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廣度,集中體現了我所追求的理論目標——求新與求真的統一;我所追求的理論形式——鐵一般的邏輯,詩一般的語言;我所追求的理論境界——建構哲學空間,雕塑思維個性。所以,我以《楊耕作品係列》(以下簡稱“作品係列”)的形式把這四部著作集結出版,力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當然,也許此路不通,但“誰若為我們指出了走不通的道路,那末他就象那個為我們指點了正確道路的人一樣,對我們作了一件同樣的好事”(海涅)。
“作品係列”的主題,就是在重讀馬克思的基礎上重釋馬克思的哲學,展示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創始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就是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重讀馬克思,把握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特征和理論體係。離開了這一前提,我們就會犯演丹麥王子而沒有哈姆雷特的錯誤。一幕沒有主角的戲是無法上演的。我們既不能以“原教旨主義”,即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能以虛無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創始人——馬克思的哲學。“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係。”(列寧)脫離了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馬克思主義,隻能是打引號的馬克思主義。“不去閱讀且反複閱讀和討論馬克思……而且是超越學者式的‘閱讀’和‘討論’,將永遠都是一個錯誤,而且越來越成為一個錯誤,一個理論的、哲學的和政治的責任方麵的錯誤。”(德裏達)在重讀馬克思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深深地體會到什麼是“死而不亡”。馬克思“死而不亡”,馬克思仍然“活著”,並與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