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認為,要滅亡楚國的機會終於來臨了。他向吳王闔閭建議,以救援蔡國的名義,從楚國守備最薄弱的東北部切入,對楚國實施全天候打擊,攻占郢都。吳王闔閭同意了。
公元506年冬天,吳王闔閭親率孫子、伍子胥和三萬精銳之卒,還有他的弟弟夫概,乘著戰船,浩浩蕩蕩地向西殺來。吳國的西麵,就是楚國。
進攻蔡國的楚軍,聽聞吳軍舉國前來,溯江而上,就從蔡國撤兵,沿江攔截,決心將吳軍殲滅在江水中。
孫子早就算準了楚軍會沿江布防,所以,他還沒有進入楚國,就命令全軍棄舟登岸,走陸路,彙合唐國的軍隊,從東北方向突襲楚國。
楚國以為吳國會打水戰,沒有想到吳國要和它打陸戰;楚國以為吳國會走水路進入楚國,沒想到吳國走陸路進入楚國;楚國將精銳之師都調往江邊,沒想到吳國乘虛而入,深入大後方。
第一招,楚國先輸了。
吳軍一路疾行,過關斬將,挺進到漢水東岸。
楚國驛馬晝夜奔馳,向楚王報告了吳軍走陸路大舉入侵的消息。楚王問朝中眾將誰能禦敵?有兩個人站了出來,一個是沈尹戍,一個是子常。子常這個人一身的缺點,最引人注目的缺點就是自高自大,盡管他一次次被孫子打得大敗而回,輸得隻剩下一條殘破的三角褲衩,但是子常還是固執地認為,吳軍不是他的對手,孫子不是他的對手。
像子常這樣永遠自視甚高的男人,真是奇葩一朵。
沈尹戍是皇親國戚,此人倒是有兩把刷子。
楚王命令子常為主帥,沈尹戍為副帥,帶著郢都的二十萬軍隊,前去阻擊吳軍。
兩軍隔著漢水紮營。
《孫子兵法》雲:“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孫子等著楚軍渡漢江,渡過一半就擊殺,可以大獲全勝。但是,這個半渡而擊的計策,孫子會用,楚軍副帥沈尹戍也會用。孫子在等楚軍渡江,沈尹戍也在等吳軍渡江。誰也不願意渡江,雙方就陷入了頂牛狀態。
《左傳》記載,沈尹戍向子常建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副帥沈尹戍的這個計策非常好,讓子常和吳軍夾岸對峙,吸引吳軍注意力,他帶著一部分兵馬,從另外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漢江,先毀掉吳軍的戰船,讓他們沒有逃跑的工具,再回身在背後攻擊吳軍,子常渡過漢江進攻,吳軍就會大敗。後來,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就用這個計策,攻克了占據黃河天塹的魏王豹。
這個計策確實好,連子常這麼笨的人,都認為是一條妙計。於是,沈尹戍帶著本部軍馬,去偷襲吳軍的後路。